世良情感网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1912年的四川乐山,元宵节的灯火还未熄灭,一场包办婚姻却悄然拉开悲剧的帷幕。20岁的郭沫若,满脑子新思想,却被父母硬塞了个“贤妻”。洞房花烛夜,他掀开新娘盖头,失望瞬间涌上心头——她竟不如想象中美貌,甚至还有一双小脚。他转身就走,新娘却一把拽住他,哭着哀求留下点希望。 郭沫若那年才20岁,家里算得上殷实,自小聪明好学,受新文化影响颇深,早就向往自由和个人理想。可那时候,包办婚姻还是铁打的规矩,他爹妈看上了张琼华,非逼着他娶。婚礼在正月十五办得热热闹闹,郭氏宅院鞭炮齐鸣,红绸高挂,他穿着长袍,胸前别着红花,硬着头皮拜了堂。张琼华比他大三岁,出身传统人家,自幼缠足,满心想着当个贤妻良母。她爹是清末秀才,家里靠田租过日子,日子不算富贵但也平稳。她对这场婚事满怀期待,只盼着能跟丈夫好好过日子。 到了晚上,宾客散尽,郭沫若走进新房,挑开张琼华的盖头。她长得端庄,但谈不上惊艳,那双裹着的小脚更让他皱眉。他爹之前吹嘘她“长得不错,又有才”,可现实跟想象差得太远。他心里翻江倒海,既失望又生气,觉得自己被蒙了。他扔下扁担,转身就走,张琼华慌了,赶紧抓住他衣袖,眼泪汪汪地求他别走,还说想要个孩子。她那卑微的请求里满是绝望,可郭沫若心硬如铁,瞥了她一眼,甩开手就出了门。 接下来的五天,他对张琼华冷得像冰。她端茶递水,他不接;她小心问候,他不理。第六天,他收拾东西,以求学为名,头也不回地离开乐山。张琼华留在郭家,默默扛起了伺候公婆和操持家务的重担。她每天早起打扫院子,给公婆做饭,还收拾郭沫若留下的书稿。她这股韧劲和孝顺劲儿,让郭家人上下都挺敬重她。虽然丈夫跑了,她却没怨言,守着“嫁鸡随鸡”的老理儿,硬是撑起了这个家。 1914年,郭沫若靠他哥郭开文资助去了日本留学。在那儿,他认识了护士佐藤富子,两人相爱,还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佐藤富子操持家务,支持他读书搞事业,日子过得清苦但温馨。而张琼华这边,一个人在乐山守着郭家,伺候公婆27年。她没改嫁,也没动摇过对家庭的责任。她这辈子没啥大追求,就这么默默奉献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回国投身抗战,第二年跟于立群结了婚,又生了六个孩子。1939年,他爹去世,他带着于立群和幼子回乡奔丧,跟张琼华碰了面。她鬓角已白,忙着操办丧事,他鞠了个躬谢她多年付出,她淡淡回了句“应该的”。她还给于立群炖了汤,抱着郭家小儿子乐呵呵地说是“八爷给我的孙儿”。这画面挺暖,但也挺心酸。 新中国成立后,张琼华搬到乐山住,土改断了田租收入,她靠卖手工活儿糊口。1951年,她找郭沫若要了每月15元的资助,后来涨到30元,直到1978年郭沫若去世,政府接手管她的生活。1979年,郭家姐妹来看她,叫她“妈妈”,她感动得直掉泪。1980年5月24日,她在乐山去世,活了91岁。她没孩子,却用一辈子坚守和奉献,写下个让人唏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