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会,法新社记者抛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一个问题,怎么看待中国海警船在铁线礁附近用水炮袭击了菲律宾公务船?本以为能得到详细充分的说明,没想到毛宁三言两语就让记者沉默了。
在这场外交场合上,毛宁的回应简洁而有力:"我不了解你提到的具体情况,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中国海警一贯依法依规执法。"短短一句话,却包含了外交辞令的精髓——既不承认事件,也不否认指控,同时坚定维护本国立场。
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护短逻辑。这与家长面对孩子被投诉时的反应何其相似。想象一下,当老师告知某位家长"您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同学"时,那位护犊子的母亲会如何回应?大概就是:"我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我家孩子一向很懂规矩,不会无缘无故打人的。"
这种回应模式背后的潜台词很明显:即使发生了冲突,那也一定是对方先挑起的。就像那句未说出口的话——如果小朋友受伤了,肯定是他自己先做错了什么。
外交辞令与家庭护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遵循相似的心理机制。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面对外部质疑时,本能的反应往往是先保护自己人。毛宁的回答展现了这种保护性反应的典型特征——不直接回应指控,转而强调自身一贯的正当行为。
这种回应策略在外交场合屡见不鲜,它既避免了正面冲突的升级,又坚守了自身立场。这样的回应是否真能解决问题,还是仅仅是暂时搁置争议?
当各方都坚持己见,互不让步时,海上的水炮会停止吗?当每个"家长"都只护自家"孩子"时,校园的纠纷能否真正解决?你认为在国际争端中,这种护短式外交回应是明智之举还是回避问题的表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