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问闫学晶:“你这辈子有什么后悔的事吗?”闫学晶想了一下,眼泪刷得就流下来了,说:“我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住。”观众和主持人一听楞了,十分不解。 闫学晶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72年2月7日那天,家里迎来了这个倔强的丫头。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靠种地养活她和两个弟弟,日子过得紧巴巴。她从小就懂事,帮着干农活,照顾弟弟,但她心里有个小火苗——对二人转的热爱。村里一有演出,她就跑去看,回家模仿着唱腔和动作。家里有台老收音机,她常听二人转节目,跟着哼唱,嗓子都喊哑了也不停。她十岁不到,就能唱“胡胡腔”“喇叭牌子”,在院子里扭着手绢跳,父母看着她,觉得这孩子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13岁那年,1985年,闫学晶考进了东辽县渭津镇农民业余剧团。那会儿她正变声,嗓子条件不好,但她硬是靠一股韧劲苦练,从跑龙套的“下装”干到主角“上装”。她记性好,剧团几十个剧目她都能背下来,被团长夸成“戏耙子”。两年后,1989年,她考进吉林省戏曲学校,专攻二人转。在学校,她刻苦钻研,拿了不少奖,像1990年的《刘秀坐楼》得了省汇演一等奖,1991年的《风雪巡诊》拿了总后勤部调演一等奖。毕业后,1992年,她进了吉林省武警部队文工团,后来又调到吉林市评剧团,边演二人转边学评剧,还摸索着演小品。 2001年是个转折点。她在“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拿了杰出奖,又因《刘老根》里的“山杏”火遍全国。那之后,她多次登上春晚,像2001年跟潘长江演《三号楼长》,2008年跟冯巩、王宝强搭档《公交协奏曲》,都拿了一等奖。2006年,她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07年被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特招,成了国家一级演员。事业上她风生水起,可心里总觉得欠父母太多。她想着,家里条件好了,得让父母享享福。 事业稳定后,闫学晶决定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城里。她总觉得,农村太苦,父母年纪大了,该享点清福。她给家里打电话劝了好多次,父母却不乐意。父亲闫忠怀是村长,忙惯了村里的事,舍不得走;母亲也觉得城里没熟人,住不惯。可闫学晶一再坚持,孝心让她不肯放弃。有次回老家,她看到父亲顶着大太阳干活,汗水湿透了衣裳,脸被玉米叶划得全是血痕,她眼泪差点掉下来。她下定决心,非得把父母接走不可。最终,父母拗不过她,收拾东西搬到了城里。 闫学晶给父母安排了一套大房子,家电齐全,生活啥都不缺。她以为这下父母能舒舒服服过日子,可现实却打了她一巴掌。父亲在农村是村里的大忙人,到了城里没事干,天天窝在客厅翻电视频道,心不在焉。他连电梯都不会用,出门怕走丢,慢慢就不爱动了。母亲更孤单,语言不通,跟邻居聊不上天,买菜都不好意思还价。闫学晶忙着拍戏,没太多时间陪他们,父母的状态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开始怀疑,这决定是不是真对了。 没多久,父亲身体出了问题。他开始咳嗽,吃不下饭,脸色发白。闫学晶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像晴天霹雳——肺癌。她脑子一片空白,愣了好久才回过神。她瞒着父亲,怕他受不了,自己扛着这份压力。为了让父亲开心点,她推掉工作,带父母去了三亚度假。父亲坐着轮椅看海,脸上难得有了笑模样。她陪着捡贝壳,拍照片,心里却沉甸甸的。回来后,父亲病情恶化,癌细胞扩散,住进了医院。她守在病床前,喂饭、擦身,忙得团团转。治疗一度见效,肿瘤缩小了些,父亲还能下床走走。可2013年初,情况急转直下,他瘦得只剩皮包骨,靠呼吸机撑着。 在重症监护室,闫学晶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心如刀绞。她想了好久,决定不再让他受罪。她含泪做了最难的决定,拔掉了氧气管。2013年1月26日,父亲走了。她后来在一档节目里提起这事,哭得停不下来。她说:“我最后悔的就是把父母接到城里。如果留在农村,爸还能忙着村里的事,心情好,身体也不会垮得这么快。”她觉得,父亲在农村有事做,精神头足,城市却让他憋屈,压力大了,病也加重了。 父亲去世后,闫学晶整个人都垮了。她常一个人站在墓前自责,觉得自己害了父亲。她反复想,如果没接他们来城里,父亲是不是能多活几年。她在节目里说:“孝顺不是把父母弄到身边,而是让他们过得开心。每个人习惯不一样,得尊重他们。”这成了她心里的一个结,解不开,也忘不掉。 生活还得继续。她知道难过没用,还有母亲要照顾,还有事业要拼。她开始更用心陪母亲,带她去公园走走,报了个书法班,教她用智能手机跟老家亲戚视频。慢慢地,母亲适应了些,脸上有了笑模样。事业上,她也没停下脚步。2012年的《小姨多鹤》、2013年的《妯娌的三国时代》、2015年的《俺娘田小草》,她演一个活一个,拿了不少奖。2011年,她凭《女人当官》得了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最佳女主角,2013年又拿了国剧盛典观众喜爱女配角奖。她还投身公益,关注老年人生活,呼吁大家尊重老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