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香火缭绕,求财的、问路的、避灾的,个个眉头紧锁。有意思的是,功德箱旁贴着的"随喜功德"四个大字,和僧人嘴里念叨的"放下自在",跟香客们攥着钞票的拳头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个开厂子的老板,每月初一十五雷打不动来上供。供品从水果升级到金饰,所求却从"保平安"变成了"让对家破产"。直到有天听见小沙弥嘀咕:"这位施主供的哪是菩萨,分明是阎王爷。"他才猛然惊醒——自己早把佛门当成了交易所。 菜市场卖豆腐的老王也爱往庙里跑。别人笑他穷酸还学人烧香,他却总乐呵呵的:"求菩萨让我每天多卖两板豆腐就行。"后来真有人看见,这老汉在庙后门帮僧人搬白菜,汗珠子砸在旧布鞋上还哼着小曲。原来他早把"求"变成了"做"。 那些整天在功德簿上攀比数字的香客可能没发现,最灵验的签文往往写着"知足"二字。就像庙门口那株老梅,既不求香火也不争阳光,反倒成了最多人拍照的景致。说到底,菩萨案前摆着的不是供果,而是每个人心里那把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