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846年,74岁的白居易感染风寒,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于是把养的33个家妓叫到床前

846年,74岁的白居易感染风寒,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于是把养的33个家妓叫到床前:“我年事已高,你们都出府嫁人去吧!”32人都哭着离开了,只有15岁的樊素不肯离开。 这年寒冬腊月,七十四岁的白居易躺在洛阳家中病榻上。 这位历经宦海浮沉的大诗人感染风寒后自知时日无多,将府中三十三名歌妓召集到床前。 他让这些正值芳华的女子各奔前程,三十二人含泪离去,唯留十五岁的樊素执意侍奉左右。 这位以《长恨歌》闻名的大诗人晚年选择"中隐"之道,在洛阳任太子少傅闲职。 他远离朝廷纷争,将满腔才情倾注诗文创作。 府中蓄养的歌妓舞姬,既是娱乐消遣的伴侣,也是激发诗情的灵感源泉。 樊素九岁入府习得歌舞技艺,六年间成长为最受宠爱的侍儿。 白居易曾为她写下"樱桃樊素口"等诗句,记录下少女的灵动风姿。 病重期间,樊素昼夜不离病榻。她为病人煎汤熬药,用瘦弱身躯搀扶老人起身,甚至在病室角落悄悄起舞。 这些举动让白居易既感动又愧疚,多次劝说少女另寻出路。 每当此时,樊素总是沉默地摇头,将熬好的药汤递到老人唇边。 她清楚记得六年前被买入府时的情景,饥寒交迫的冬日,是白居易赐予衣食住所,请名师教导歌舞技艺。 随着病情加重,白居易开始安排后事。他将珍藏的书画分赠友人,将诗稿托付门生整理。 面对执拗的樊素,老人特意在遗嘱中写明归还卖身契,并预留嫁妆银两。 临终前夜,他最后一次劝说少女:"世间尚有良人,莫误韶华。" 樊素跪在床前不发一言,直至老人阖目长逝。 料理完丧事后,樊素独自守着空荡府邸。她将白居易生前衣物叠放整齐,每日擦拭案头笔砚。 前来吊唁的友人见她形容憔悴,几次三番劝说其另谋生路。 三个月后某个清晨,侍女发现樊素房间只余素服数件,妆奁中留着未带走的首饰。 此后二十年,洛阳再无人见过这位传奇歌妓的身影。 这段主仆情谊在《旧唐书》中仅有"樊素者,能歌善舞,乐天既殁,不知所终"的记载。 南宋文人也评价:"樊素守义,不亚士大夫。" 甚至现代学者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考证,白居易晚年诗作中"病共乐天相伴住"等句,正是这段特殊情谊的真实写照。 如今白居易故居纪念馆现存清代《白公侍儿图》摹本,画中执扇少女低眉敛目,仿佛仍在守候着什么。 权威信息来源: 《旧唐书·白居易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