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14岁的武则天首次侍寝39岁的李世民,侍寝前她被太监带去沐浴。她满脸通红,羞涩的不知所措。不料管事太监突然大吼一声:“有什么好害羞的!” 贞观十一年春末,长安城里传开了件新鲜事,武家十四岁的二姑娘被选进皇宫当才人了。 这姑娘生得标致又机灵,走路时腰杆挺得笔直,街坊邻居都说她天生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头。 宫里派来的马车停在武家门口那天,小姑娘攥着阿娘缝的布老虎,眼睛亮晶晶的像是要望穿宫墙。 李世民皇帝选妃子这事儿,原本轮不到武家这样的普通官宦人家。 可那年头长安城里流传着句怪话,说是"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天下"。 这话传到皇帝耳朵里,倒成了他亲自召见武家姑娘的由头,四品官武士彟家的闺女,偏巧就姓武。 小姑娘进宫那天闹了个大红脸,按规矩得先沐浴更衣才能见圣驾,可伺候沐浴的尽是些没胡子的太监。 管事太监看她在热汤池子边上扭捏,扯着嗓子就嚷:"小主您麻利些!" 这话像是盆冷水浇下来,把小姑娘初入宫廷的新奇劲儿全浇灭了。 她咬着嘴唇褪下衣裳,心里头第一次明白,这金碧辉煌的宫墙里头,连个太监都能给主子脸色看。 李世民皇帝见着这小丫头时,倒觉得新鲜。寻常女子见着天子早吓得腿软,偏这武家姑娘行礼时还能挺直腰板答话。 当晚侍寝过后,皇帝赐了个"媚"字作封号,可转头就撂在脑后了。 倒不是嫌她不好,实在是那句谶语像根刺扎在心里头。 武媚娘在宫里呆了十二年,倒把藏书阁的书翻了个遍,连管理马匹的太监都跟她混熟了,就是没再见过皇帝几回。 太宗皇帝驾崩那日,长安城飘着鹅毛大雪。武媚娘跟着其他嫔妃进了感业寺,青灯古佛的日子过了整三年。 这天意也怪,新登基的唐高宗李治偏就爱往庙里跑。 有年春天在寺里上香,隔着经幡瞧见个戴尼姑帽的,眉眼间竟还带着当年那股子倔劲。 皇帝心里头咯噔一下,想起从前在父皇跟前请安时,总有个穿绿裙子的才人捧着书站在廊下。 李治这人性子软和,偏在接武媚回宫这事上硬气得很。 朝堂上大臣们吵翻了天,说这是乱伦悖德。皇帝倒好,直接让人在宫里收拾出间僻静院子。 武媚娘二进宫时已经二十八了,眼角添了几道细纹,可那双眼睛亮得能照见人心。 她给新皇帝讲经史子集,说前朝掌故,连西域来的使臣都说不过她。 但宫里女人争宠,可比战场还凶险。王皇后和萧淑妃联手算计,往武昭仪宫里塞巫蛊娃娃。 武媚娘不哭不闹,抱着刚出生的安定思公主往御书房跑。 等皇帝赶来时,正巧瞧见她跪在地上抹眼泪,说愿意带着孩子去冷宫住。 这事儿后来闹得满城风雨,到底把王皇后给扳倒了。 永徽六年冬,武媚娘戴上凤冠那天,大明宫的铜鹤都冻得打哆嗦。 可李治皇帝身子骨弱,头疼病犯起来整宿睡不着。 武媚娘就守在榻前念奏折,遇着要紧的军政大事,还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显庆五年征高句丽那会儿,皇帝躺在病榻上,前线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都是皇后代批的。 朝中老臣起初还嘀咕"牝鸡司晨",后来见着粮草调度井井有条,将士们冬衣都厚实了三指,也就渐渐闭了嘴。 弘道元年腊月,五十六岁的李治皇帝咽了气。武媚娘握着传国玉玺,看着七个儿子轮流坐龙椅。 头两个儿子不听话,今天废了李显,明天贬了李旦。最后干脆自己扯了帘子,大大方方坐在含元殿上。 那帮子李唐老臣气得胡子直翘,可架不住老太太手段硬,科举取士开了女科,寒门子弟能当宰相,连吐蕃来的使节都说"圣人临朝,万民幸甚"。 天授元年重阳节,六十七岁的武则天穿着赭黄袍登上则天门。 城里的老百姓挤在定鼎大街两边,瞧见女皇帝乘的玉辇上雕着凤凰吞日的图案。 有个卖胡饼的汉子跟旁边人嘀咕:"早年间武家二姑娘进宫那会,谁能想到有这天呢?"这话飘到巡街的金吾卫耳朵里,倒成了市井佳话。 武则天当政那些年,长安到洛阳的官道拓宽了三回。 她让人在龙门石窟刻卢舍那大佛,眉眼照着自个儿模样雕。 老百姓背地里管这叫"弥勒转世",朝廷发的耕牛铁器实实在在到了农户手里。 等神龙元年正月女皇帝退位时,户部账本上记着贞观年间三倍的存粮,黄河两岸新修的灌溉渠像蜘蛛网似的密。 信息来源: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资治通鉴·唐纪》 《新唐书·后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