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俄乌开战前,中国提前买下千台发动机,西方很好奇中俄想干什么?美国智库发布报告称,

俄乌开战前,中国提前买下千台发动机,西方很好奇中俄想干什么?美国智库发布报告称,在2022年俄乌开战之前,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千台发动机,远超2020年统计的460多台发动机。

要搞清楚这事,得先看看当时的大环境。2014 年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对俄罗斯甩出一堆制裁,连带着对中国出口发动机零部件也卡得死死的。

那时候中国航空工业正处在关键阶段,国产发动机 WS-10A 虽然已经有了突破,但还没完全成熟,战机不少还得靠俄罗斯的 AL-31 发动机撑着。就像一个刚学会骑车的人,虽然能自己蹬两下,但还得抓着辅助轮才敢上路。

这次大规模采购,显然不是心血来潮。2011 年到 2021 年,中国分两批从俄罗斯订购了 809 台 D-30KP-2 发动机,第一批 184 台 2012 年到 2017 年交付,第二批 625 台 2018 年到 2021 年交付,刚好赶在俄乌局势紧张前完成。

要是晚一步,俄乌开打后,俄罗斯自己的生产规划调整,优先保障俄军供应,中国能不能按时拿到货可就不好说了。

有人可能会问,买这么多发动机干嘛?难道是要 “发动机批发”?其实不然。

当时中国的轰 - 6、运 - 20 等军机生产都离不开 D-30KP-2 发动机。809 台发动机,足够生产 400 架轰 - 6 或者 200 架运 - 20。

这说明中国军工部门当时还没有绝对的信心在短期内用国产发动机完全取代 D-30KP-2,做好了长期依赖的打算。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推动自身战略转型的决心,要大量装备轰 - 6 和运 - 20,向着 “攻守兼备” 的方向发展。

现在再回头看,中国的这波操作真是高明。一方面,提前储备发动机,保障了国产军机的生产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中俄战略协作打下了基础。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军工出口受限,中国却能继续获得关键装备,这背后的战略眼光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一直依赖俄罗斯发动机。近年来,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自主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

WS-10A 发动机的寿命从俄制 AL-31F 的 900 小时提高到了 1500 小时,涡扇 - 20 发动机也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单台推力达到 18 吨,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如今,中国的歼 - 20 等战机已经装备国产发动机,D-30 与 AL-31 发动机的停止引进,标志着中俄两国在此前一个阶段的军贸技术交流已经正式结束。

西方总爱对中国的发展指手画脚,这次发动机采购又让他们 “看不懂” 了。但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提前采购发动机,既是应对外部压力的务实之举,也是推动自身技术进步的战略布局。

这事儿要是让印度来操作,说不定又得整出个 “丧事喜办” 的大戏,而中国,早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 “稳如老狗”。

最后,咱们不妨来讨论一下:中国提前采购发动机是未雨绸缪,还是另有深意?在西方制裁不断加码的情况下,中国的航空工业未来还会有哪些突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