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清嘉庆年间,北京城里有个川商,有一天来到镖局,雇镖押运十万两银子回四川老家。总镖

清嘉庆年间,北京城里有个川商,有一天来到镖局,雇镖押运十万两银子回四川老家。总镖头指着一个大约十岁的小丫头说:“你去走一趟。” 清嘉庆年间,北京城里啥人都有,做生意的、跑江湖的、混饭吃的,川商就是其中一号人物。这哥们儿在北京折腾多年,攒下十万两银子,打算运回四川老家。那时候交通不便,路途遥远,银子又多,路上土匪流寇盯着,谁都想捞一把。他心里明白,这么大一笔钱,自己扛着走那是找死,找个靠谱的镖局是正道。于是他挑了家名声还行的镖局,想雇人护送。 到了镖局,他把事儿一说,十万两银子得安全送到四川,总镖头听完没多琢磨,指着个十岁的小丫头说让她去。这川商估计懵了,心想这不是开玩笑吗?十岁的小丫头,能扛得住啥?可总镖头一脸笃定,像是早有打算。这小丫头到底啥来头?为啥选她?这趟镖到底能不能成?咱得从头捋捋。 先说这川商,他不是啥大富大贵的主儿,就是个普通生意人。那时候四川到北京,路不好走,他能跑来京城混,说明有点胆量和本事。十万两银子在嘉庆年间是啥概念?按当时物价,普通人家一两银子能过好些天,这十万两够几辈子吃喝了。他攒这钱不容易,可能是做茶叶、丝绸买卖赚的,也可能是倒腾别的货。总之,这钱对他来说是命根子,运回去得万无一失。 再看这镖局,嘉庆年间镖局这行当挺火。商路长,治安乱,镖局就靠保货吃饭。北京的镖局多半有些硬底子,镖师都是练家子,能打能扛。可为啥总镖头挑了个小丫头?这事儿乍一看不靠谱,但仔细想想,镖局也不是随便糊弄人的地方。那时候镖局竞争大,信誉是命脉,接了活儿砸了招牌,下回就没人找了。总镖头敢这么安排,肯定有他的道理。 这小丫头估计不是普通人。十岁,按理说还是个孩子,可那年头孩子早熟,尤其跑江湖的,年纪小不代表没本事。她可能是总镖头的徒弟,或者家里跟镖局有渊源。从小跟着学艺,手脚灵活,心思细腻,没准还有点特别的能耐。要不就是镖局故意用她做幌子,掩人耳目,真正的护镖主力在后面跟着。毕竟十万两银子,太招眼,小丫头看着不起眼,反而能降低风险。 再说这趟路,北京到四川,少说两三千里。那时候没火车没汽车,全靠马拉车或者骡子驮。沿途得经过山西、陕西,再翻巴蜀的山道,路上风餐露宿不说,还得防着抢匪。嘉庆年间,天下不算太乱,但地方上小股土匪不少,尤其山里,官府管不过来。十万两银子要是走漏风声,保不齐有人铤而走险。这小丫头要真去了,得多机灵才能应付? 还有个可能,这小丫头不是一个人上路。那时候镖局押镖,通常有个规矩,叫明暗结合。明面上派人引路,暗地里高手护着。小丫头可能是明面上的“镖师”,负责带路或者掩护,真正的硬手在后面盯着。这样安排,既能迷惑外人,又能保证安全。总镖头选她,没准是看中她年纪小,不容易让人起疑。 这川商心里咋想呢?他估计有点不放心。十万两银子压在个小丫头身上,谁能不慌?但他也没啥选择,镖局名声在外,总镖头既然敢拍板,他只能信一把。况且那年头,生意人见多识广,他可能也听过镖局的套路,知道这小丫头背后有文章。 这趟镖到底咋走的,史书上没细说。那时候也没啥详细记录,镖局的事儿多半靠口口相传。咱只能靠着点常识推测。嘉庆年间,北京到四川的商路虽然难,但不是没人走。川商能在北京混出头,说明他有路子,镖局能接这活儿,也说明有点底气。小丫头年纪虽小,可镖局敢用她,八成是真有能耐,或者有别的安排。 再说银子运回去干啥。川商在北京赚了钱,运回老家,可能是想养老,也可能是给家族置办田产。那时候四川物产丰富,但经济不如京城发达,他带这么多银子回去,没准是想做点大事儿,比如修桥铺路,或者开个铺子。十万两银子在四川能干不少事儿,他这趟要是成了,家里人估计得乐开花。 不过这趟镖的风险真不小。路途远,银子多,小丫头看着弱,总镖头咋就这么放心呢?这背后会不会有啥不为人知的事儿?比如镖局跟沿途的势力有勾连,或者小丫头身上有啥秘密武器?那年头,江湖上啥怪招都有,保不齐真有咱想不到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