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将军卫青墓,是茂陵的陪葬墓之一 ,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边,是汉武帝茂陵臣子陪葬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可是现在无人管理,荒凉破败,霍去病墓与卫青墓只有一墙之隔,但规格却比卫青墓高的多 卫青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边,是汉武帝茂陵众多陪葬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元封五年(前106年),当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司马、大将军病逝时,汉武帝悲痛不已,特意为他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形似阴山的墓冢,并赐谥号为"烈"。"有功安民曰烈",这八个字完美概括了卫青一生的功绩。 汉武帝对卫青的厚爱不止于此。当年,卫青自龙城初战告捷,到漠北大决战歼敌近两万人,七战七捷的光辉战绩令他平步青云,成为位在丞相之上的大司马大将军。他不但领军击退匈奴,收复河套,还在奇袭高阙之战中俘虏了小王十余人,控降一万五千余人。 让人唏嘘的是,如此显赫一时的功臣,其墓地如今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回望茂陵陵园,那座高达48.5米、东西长231米、南北长234米的"土包包",创下了西汉帝陵"七个之最"。汉武帝为修建茂陵,每年将国家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都用于此处,历时53年才完工。如此规模宏大的陵园,自然也体现了卫青作为近臣的特殊地位。 然而历史的记忆似乎总是有所偏颇。如今,茂陵博物馆坐落在霍去病墓内,游客可以瞻仰那位年少成名的骠骑将军,却无法同时向这位更为稳重的大司马致敬。我站在茂陵博物馆内的揽胜楼上,远眺那片应该属于卫青墓的方向,不禁想起他生前的辉煌与低调。 当年在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面对老谋深算的伊稚斜单于,卫青率领五万骑兵跋涉千里,用武刚车结阵稳住阵脚,待狂风骤起黄沙滚滚之际,命令大军两翼包抄,最终大获全胜。这样一位军事奇才,竟然在千年之后无人祭扫,确实令人扼腕。 茂陵周边出土的珍贵文物中,鎏金铜马、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四神纹玉铺首和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各个价值连城。就在这些文物被精心保护、向世人展示的同时,创造了这些光辉历史的主角之一,却在围墙之外默默风化。霍去病墓与卫青墓仅一墙之隔,命运却相去甚远。 谁能想到,西汉帝国赫赫有名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曾经只是一个被亲生父亲嫌弃的放羊娃?这个出身卑微的私生子,却凭借自身的才干和坚韧,写就了一部中国古代最传奇的逆袭故事。 卫青出生在河东平阳,现在的山西临汾。他的父亲郑季是一名小吏,与平阳侯府女仆卫媪有了私情,在无媒无聘的情况下生下了卫青。起初,年幼的卫青被送到郑家抚养,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终于有了完整的家。然而,残酷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郑季的正妻和她生的孩子们因为他私生子的身份而看不起他,连亲生父亲也对他不闻不问。他不但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习字,反而被派去放羊。 在郑家的日子里,卫青虽然是家主的亲生儿子,却处处遭受冷落,被当作仆人般随意驱使和辱骂。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个刑徒,那人看到卫青后惊讶地说:"你的面相贵不可言,以后可以封侯拜相!"卫青听后苦笑着回答:"我一个奴仆,不被打骂就不错了,怎么会痴心妄想呢?"但这番话却在他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忍无可忍的卫青最终离开了郑家,投靠在平阳侯府的生母卫媪。尽管有门路进入侯府,但他仍只能做一名最普通的骑奴。命运的转机出现在他的姐姐卫子夫身上。卫子夫生得明艳动人,在一次平阳公主宴请汉武帝的场合中,年轻气盛的刘彻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平阳公主顺水推舟,将卫子夫送入了宫。 因为姐姐的获宠,卫青也被举荐到宫中当差。他凭借自己的才干很快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提拔为侍中,后又升任太中大夫,成为皇帝的贴身顾问。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杀身之祸悄然降临。当时,皇后陈阿娇见卫子夫怀有身孕,害怕自己的地位被取代,便与母亲馆陶长公主密谋陷害卫青。正在当值的卫青被逮捕入狱,幸亏好友公孙敖及时带人劫走,这才躲过一劫。 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以车骑将军的身份首次领兵出征,在四路大军中唯一取得了胜利,奇袭匈奴圣地龙城,大大鼓舞了汉军士气。此后,他在出雁门之战、河南之战、高阙奇袭战、两次定襄北之战中连战连捷,成为匈奴的噩梦。在漠北大决战中,他更是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击溃匈奴主力,歼敌一万九千多人。 卫青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为人。他从不居功自傲,处处为部下着想。军中流传这样的话:"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在他的带领下,有九名将领因功封侯,却没有一人因他而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