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杨绛女儿钱瑗旧疾复发就医诊治,是脊椎癌晚期,2年后86岁杨绛对60岁女儿说:安心睡觉,我和你爸爸都祝你睡好。1998年,丈夫钱钟书病逝,临死前说出一句:绛,好好里(好生过),便闭上双眼。 1997年春天,北京医院的病房里,86岁的杨绛静静坐在女儿钱瑗的病床前。窗外阳光透过薄纱窗帘洒进来,照在钱瑗消瘦的脸上。此时的钱瑗已经病重,她因脊椎癌晚期和肺癌并发,骨瘦如柴,头发也因化疗大把脱落。 病痛的开始要追溯到三年前。1994年,对杨绛一家来说是黑暗的日子。那一年,钱钟书生病住院,雪上加霜的是,钱瑗也因长期劳累而病倒了。起初只是腰疼,她一直忍着拖着,直到后来疼得无法下床。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她患上了脊椎癌,肺癌也已经到了晚期。 钱瑗和钱钟书分别住在不同的医院,杨绛每天在两个医院之间奔波。照顾完丈夫,又要照顾女儿,实在分身乏术,只好将女儿托付给女婿照料。但她每晚必须通电话,每周去看望一次。尽管身体状况恶化,钱瑗依然心系工作,每天坚持读书,写工作资料。在病床上,她完成了五个作品,兑现与父母的约定——写一部关于家庭的书,名为《我们仨》。她精心设计了目录,第一节就是"爸爸逗我玩"。 有一天,杨绛接到钱瑗的电话,女儿在电话那头哽咽着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不中用了......"这句话像刀子一样刺进杨绛的心,她听完,泪如雨下。 化疗的副作用让钱瑗变得不成样子,她不忍心让母亲看到自己日渐憔悴的模样,便不让母亲来看她。但随着病情恶化,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此时,杨绛对钱钟书小心翼翼地隐瞒着女儿的病情,每天向丈夫汇报女儿的"近况":"女婿为阿圆买了一只冰箱,邻居要借用,阿圆都让人家用,认识了好几个朋友......"又或者说:"阿圆生病住院了,她的朋友真不少,每天病房里都是鲜花,同事学生都去看她......" 钱钟书只是默默地听着,直到有一天,杨绛实在瞒不住了,才将实情告诉了丈夫。出乎意料的是,钱钟书很平静,或许他早有预感。他拉着妻子的手,心疼地说:"我们仨,你最苦。" 1997年3月,钱瑗病情急剧恶化。在弥留之际,杨绛将女儿瘦得如枯枝的身体揽入怀中,轻抚着她因化疗而脱发的头顶,哼唱起当年在牛津时期的摇篮曲:"宝贝,安心睡觉吧。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个好觉。"钱瑗听完母亲的话,含泪微笑,安心地闭上眼睛,在睡梦中离去。 1998年,北京的一间医院里,钱钟书在病榻上拉着妻子杨绛的手,气息微弱却坚定地说:"绛,好好里(好生过)。"说完,他便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杨绛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唯一的女儿钱瑗。曾经的"我们仨",如今只剩下她一个人。 钱瑗的生命故事要从很远的地方说起。1937年5月19日,在英国牛津,一个漂亮的女婴在留学父母的殷殷期盼下诞生。钱钟书与杨绛夫妻约定一生只要这一个孩子,因为他们要确保将全部的爱和精力都倾注在她身上。他们给她取名圆圆,她就是钱钟书与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 在父母的熏陶下,钱瑗从小热爱阅读,成绩一直优异。195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到了1966年,国家急需英语人才,她便转教英语专业。为了练好英语,她废寝忘食地学习,同时还承担起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的重担。1978年,她公派到英国留学,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编写了英文教材,开创了国内英语文体法,并主编了使用英语文学题工具书。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深受学生喜爱。 然而,钱瑗的婚姻生活却颇为波折。由于忙于工作,她直到31岁才嫁给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王德一。婚后的幸福生活仅维持了半年,便因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运动而破碎。王德一不堪忍受批斗而选择自尽,这让钱瑗深受打击。心疼女儿的钱钟书与杨绛将她接回家中同住。 几年后,在父母及朋友的撮合下,钱瑗再度成婚,嫁给了建筑设备专家杨伟成。杨伟成曾有过一段婚姻,前妻是林徽因的助手常沙娜,两人育有一儿一女。钱瑗决定不再生养自己的孩子,而是将继子女视若己出。每到周末,她都会特意绕路,为孩子们买来美食,陪他们聊天、读书、讨论剧情。她的真心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深厚感情。继子杨洪建曾真诚地说:"钱瑗虽为继母,但从未让我们感觉到有隔阂。" 1998年,在失去女儿不久后,杨绛又失去了丈夫钱钟书。这位曾希望"只比丈夫多活一年"的老人,却坚定地说:"我要留在人间收拾战场!"她靠着对一家人的思念和回忆,92岁高龄的她用一年时间含泪完成了女儿的遗愿——写下了《我们仨》这部感人至深的亲情作品。她说:"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我一个在人世间思念着我们仨。" 《我们仨》至今已销售突破百万册,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杨绛将毕生积蓄与稿酬共计800多万元全部捐出,创立了奖学金,帮助更多学子实现梦想。在失去挚爱的三十年里,每当思念女儿,她就会去北师大那棵青松下,与女儿"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