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孙思邈入宫给公主看病,一阵悬丝诊脉后,孙思邈告诉唐太宗:“公主已有身孕,且腹中是死胎。”唐太宗大怒道:“拖出去,斩了。”
公元628年,长孙皇后怀孕已十月,但始终没有任何征兆表明她即将分娩。宫中的大夫们束手无策,长孙皇后腹中胎儿的位置异常,且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宫廷内外一片焦虑。
唐太宗李世民不禁心急如焚,这时,朝廷内有人提到了一位名叫孙思邈的医者,他不仅被称为“药王”,更因其医术高超,屡次挽救生命,在整个帝国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思邈这个名字对唐太宗来说并不陌生,他听过无数关于这位医者的传闻,听说孙思邈不仅能够治疗疑难杂症,还能凭借深厚的医术为重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唐太宗决定冒险一试,让这位传说中的“药王”亲自入宫为长孙皇后诊治。
当孙思邈跨入宫殿时,气氛压抑得几乎无法忍受。宫中守卫小心翼翼地引路,他走到长孙皇后的寝宫时,皇后的痛苦呻吟声清晰可闻。
孙思邈并没有急于上前,他静静地站在一旁环顾四周,仔细观察着整个环境,这不是他第一次面对生死攸关的病人,他向后退了几步,让其他人都退到一边,自己一个人走到床前。
没有急着开口,孙思邈开始伸手探向长孙皇后的脉搏。他并没有直接伸手去摸,而是选了一个别样的方式,悬丝诊脉,所谓悬丝诊脉,顾名思义,是通过悬挂细线,利用脉搏波动感知病情。
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过程,细线在空气中轻轻摆动,孙思邈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线的变化,心神完全沉浸在脉搏的波动中。
几分钟后他放下细线,缓缓开口:“皇后身体无大碍。胎儿并没有异常,宫位不正,导致难产。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调整。”
虽然长孙皇后已经在床上痛苦不堪,宫中所有的医者看似已无能为力,但孙思邈的话让所有人都感到一线希望。
他没有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而是决定运用一些古老的中医技巧,通过按摩和药物调理相结合的方法,调节长孙皇后的体内环境,调整胎儿的位置。
“我需要你们暂时离开,给皇后一个安静的空间。”孙思邈轻声说道,他对所有人下达了明确的指令,宫女、侍卫、甚至连朝中的大臣都被要求退出。
孙思邈并没有急于开始治疗,而是耐心地观察了长孙皇后的身体反应。随着一阵阵轻柔的按摩,孙思邈开始运用手法调整她的腹部。
长孙皇后身体微微颤抖,显然痛苦未曾完全消除。此时,孙思邈喃喃自语,低声念诵着几句古老的药方,这些药物有着调节体内气血、放松子宫的作用。
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不仅仅是唐太宗,连宫中的其他大臣们,都纷纷屏住了呼吸,期待着这场重生的奇迹。
“孙先生,朕真是大幸,皇后安危得以保全。”为了感谢孙思邈的救命之恩,唐太宗决定赐予他“冲天冠”、黄金绸缎等丰厚的奖赏,并赠予他高位和荣誉。
孙思邈婉言谢绝了所有的馈赠,面对唐太宗的盛情,他的回答却很简单:“治病救人,是我应尽的本分。若接受过多的奖励,岂不是背离了做医者的初衷?”
几个月后的一个冬日,孙思邈再次被召入宫,宫中这次的病人是一位年轻的公主,她怀孕数月,原本的健康体态如今却日渐消瘦,腹中的胎儿似乎有些异样。
当孙思邈进入宫中时,公主正躺在床上面容愁苦,明显处于身体虚弱的状态,她的身体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脉搏的跳动让孙思邈立刻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孙思邈没有立刻开口,准备好了他的诊脉工具,悬丝是他最擅长的一种诊脉法,通过细线的摆动,来感知病人脉搏的波动,通过细线与脉搏的共振,他可以清楚地感知到病症所在。
随着细线在空中微微晃动,孙思邈的目光紧随其后。他的眉头紧锁,表情逐渐严肃。“公主腹中,确实是死胎。”孙思邈低声说道,“若不及时处理,恐怕将会危及生命。”
“陛下,作为一名医者,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以事实为依据,若不采取治疗,公主的身体会进一步虚弱,甚至危及生命。治病救人,是我的责任。”
孙思邈的坚定让唐太宗有所动摇,他决定再请其他医师来复诊。几位宫中的资深御医再次为公主诊脉,结果竟与孙思邈的判断完全一致,孙思邈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尽管事情最后顺利解决,唐太宗在此事件后对孙思邈的敬意更胜以往。他不仅认同了孙思邈的医术,更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医者,必须有敢于直面真相的勇气。
医者最大的责任就是尊重每一位患者的生命,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百姓贫民,孙思邈从不因身份差异而有所偏袒,医者应无畏地说出真相,可能令患者和家属感到痛苦。
孙思邈曾拒绝唐太宗的丰厚奖赏,坚持“治病救人,报国为本”的信念,他不愿让金钱和荣誉左右自己,始终保持医者的清高与无私。
孙思邈不仅仅是唐朝的名医,他所著的《千金方》被誉为医学经典,这本书包含了当时最全面的医学知识,涉及了几乎所有的病症和治疗方法,成为中医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