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杨尚昆被错误关押在监狱中,严重的低血糖让他多次濒临死亡,正当他绝望之际,一位名叫田政红的年轻士兵冒险递给他一包糖,挽救了他的生命,八年后,当杨尚昆重获自由并恢复职务,他花了七年时间寻找这位恩人,只为了能当面道谢。 信源: 杨尚昆. 《杨尚昆回忆录》.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6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的动荡岁月,杨尚昆,这位曾经为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高级领导干部,却因政治风暴的误判被错误关押于一处阴冷潮湿的监狱中。 监室内环境极为恶劣,潮气重重,铁窗锈迹斑斑,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难闻的臭气。狭小的空间里,一张硬木床和一张铁皮桌几乎是全部的家具。 光线昏暗,冬天的寒冷刺骨,夏天则湿热难耐。这里的伙食极差,稀薄的糊状饭菜和偶尔的一点青菜,远不能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 杨尚昆原本身体就不太好,长期患有糖尿病。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医疗和良好的饮食,他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特别是低血糖的发作,常常让他陷入昏迷边缘,生命危在旦夕。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杨尚昆因连续几天营养不良和血糖失控,病情急剧恶化。 低血糖的症状令他手脚冰冷,口唇发紫,头晕目眩,甚至无法自行进食和行动。几次昏厥几乎将他带入死亡的深渊。 就在这时,监狱里的一名年轻士兵田政红看到了杨尚昆的状况。他是新招的年轻士兵,刚刚被分配到这座看守所。 田政红出身普通农村家庭,年轻、憨厚,但心地善良且有着强烈的同情心。看到杨尚昆日渐消瘦、眼神中透露出的绝望和痛苦,他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一天中午,田政红悄悄地将自己偷偷藏起来的一小包糖放进了送饭的碗底下。 杨尚昆在发现那包糖时,眼眶湿润了,尽管身心疲惫,他还是用颤抖的手指摸到那救命的糖块,慢慢吮吸。 糖分迅速缓解了他的低血糖症状,让他得以度过那个险境。田政红默默地守在旁边,尽量掩饰自己的紧张和焦虑。 此后,田政红不止一次冒险将糖偷偷带给杨尚昆。每次都想尽办法避开看守的眼线。 有时将糖藏在送饭的碗底,有时趁着例行检查时偷偷塞在床铺下,还有时则是藏在衣物中间。 田政红清楚自己若被发现,可能会被严厉处罚,甚至丢掉军籍,但他始终选择冒险,只为救助这位他心中无辜受苦的老人。 好景不长,田政红的举动最终被监狱的上级察觉。1967年初,一次偶然的搜查中,守卫发现了藏在杨尚昆床铺下的糖包,经过调查,田政红的行为暴露无遗。 尽管他的动机纯粹且善良,却无力改变当时严苛的政治环境和规则。田政红被紧急调离了看守岗位,远离了那个让他牵挂的囚室。 与此同时,杨尚昆也被转移到另一处地点,两人从此失去了联系。 日子依旧艰难,杨尚昆在异地的监禁生活继续,但他心中始终铭记着那个年轻士兵的善举。 八年后,随着“文化大革命”逐渐结束,杨尚昆终于重获自由,恢复了他的职务。 但他始终念念不忘那个在自己最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恩人。出于感激和敬意,他下定决心要找到田政红,向他当面表达谢意。 由于当年田政红被调离,且未留联系方式,寻找的过程异常艰难。杨尚昆用七年时间,几经辗转,向各个军区和相关部门查询,寻找蛛丝马迹。 他通过军队系统打听,找寻调令和岗位调动记录;向老战友和曾经的同事了解情况;甚至亲自深入田政红的家乡,踏访村庄,询问田政红的家人和亲友。 每一次的失望都未能让他放弃,相反,这份坚持愈发坚定了他的决心。 最终,经过多年努力,杨尚昆终于找到了田政红。那时的田政红已退伍回乡,生活朴素,依然淳朴善良。两人重逢时,眼中都含着泪水,仿佛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在一瞬间被唤醒。 杨尚昆深情地握着田政红的手,哽咽地说:“当年是你救了我的命,我这一生,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 没有你,我真的撑不过来。”田政红谦逊地笑了笑:“那时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感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