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热恋中的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绝密任务,结束后回家结婚。可是怀了2次孕,都流产了,她没在意。没想到领导却非常重视:一定要让你生下孩子! 西北戈壁滩的烈日把机翼晒得滚烫,张连芳抬手擦掉护目镜上的汗珠,这是1964年秋天,她刚满26岁,却要执行新中国航空史上最特殊的任务——为即将爆炸的原子弹保驾护航。 那年头能开飞机的姑娘全国找不出几个,张连芳打小就爱往天上瞅,高中毕业那年放着留苏名额不要,硬是挤进航空预备学校。 白天啃俄文教材,晚上举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背飞行参数,别人都说这姑娘魔怔了,她心里就记着教员那句话:“咱们的飞机要是能早一天上天,洋人就不敢在咱们家门口撒野。” 到了马兰机场才知道啥叫苦,水车拉来的水又咸又涩,煮出来的米饭黄得跟沙子似的。七八个人挤在帆布帐篷里,夜里刮起风来帐篷布噼啪乱响。 张连芳是机组里唯一的女同志,睡觉时在中间拉个被单当隔断,早上起来被单上能抖下半斤沙。 任务内容直到最后三天才揭晓,总指挥把机长和她叫到帐篷里,墙上挂着幅标满红蓝箭头的地图。 “蘑菇云起来后二十分钟,你们就得贴着云柱子飞。”老将军手指头戳在地图上,“记住,每个高度层的空气样本都要采回来,少采一层,试验数据就缺个角。” 10月16日那天特别闷,张连芳坐在驾驶舱里,手心里攥着测高仪都沁出汗。远处突然炸开团刺眼的白光,她下意识要闭眼,又硬生生瞪大眼珠子盯着计时器。 等冲击波贴着地皮滚过去,塔台命令来了:“银燕注意,按预定路线升空采样!” 飞机贴着蘑菇云打转,仪表盘上的辐射警报器吱哇乱叫。张连芳手里的测绘仪抖得厉害,不是害怕,是高空强气流颠的。 她咬着后槽牙把数据往本子上记,心里默念着教员教的口诀:“高度差三米,数据差千里。”等采完最后一组样本,机舱里的辐射量已经超标七倍。 落地时防化兵举着仪器围上来,测到她靴子上的辐射量当场变了脸色,张连芳倒不慌,还跟人开玩笑:“我这头发厚实,掉几撮不打紧。” 其实她早发现不对劲——例假三个月没来,洗头时脸盆里漂的都是头发丝。 第二年,张连芳跟谈了三年的飞行教员张文波扯了结婚证,婚礼简单得很,两斤水果糖,一壶高碎茶水,战友们起哄让他们拿飞机模型当交杯酒。小 两口说好了,等备孕就申请调地面工作。可连着怀了两次,孩子都在四个多月上没保住。 这事惊动了上头,空军医院的老专家翻着病例直嘬牙花子:“当年参与核试验的女同志,十个里有八个生育困难。”部队领导急得拍桌子:“找最好的大夫,用最好的药,说啥也得让功臣当上娘!” 张连芳被送去北京301医院住了小半年,天天喝的中药苦得舌头发麻,主治大夫是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医,给她扎针灸时念叨:“你别看现在遭罪,等娃会跑了,追着你喊妈妈那会儿,啥苦都值了。” 这话真灵验,1968年,大闺女呱呱落地,隔了两年,二闺女也来报到了。 孩子还没满百天,张连芳又坐回了驾驶舱,塔台指挥员劝她多休几个月,她摸着操纵杆说:“天上待惯了,脚沾地反而不踏实。” 这一飞又是13年,直到1984年才依依不舍脱下飞行服,三十年间,她开着运输机跑遍全国所有野战机场,安全飞行记录到现在还挂在某航空团的荣誉室里。 信源:国家原子能机构官网《我国核试验历史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档案馆《女飞行员名录》、湖北革命军事馆《张连芳同志捐赠文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