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我们使出的这一招,威力确实不小,日本企业已经暂停订购中国的液化天然气船了!5月24日,根据《日经亚洲》报道,日媒称,鉴于美国宣布对中国制造的船只收取港口费,日本航运巨头、拥有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队的商船公司“商船三井”已经决定暂停向中国船厂订购新的LNG运输船。 美国这次对中国制造的船只加收港口费,确实是一记狠招。日本商船三井暂停订购中国LNG船的消息刚传出来,不少人就开始替咱们造船业捏把汗。毕竟商船三井是全球最大的LNG船队运营商,去年底才刚签了6艘中国船的订单,这突然变卦,难免让人担心会引发连锁反应——要是其他国家的航运公司也跟着转向韩国或日本,咱们的高端船舶市场会不会被挤压? 不过仔细想想,这事儿没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首先得弄清楚美国为啥这么干。根据最新政策,从今年10月开始,中国船东的船只要停靠美国港口,每次得按净吨位交50美元,三年后涨到140美元。要是其他国家用中国制造的船运货,也得按净吨18美元或每个集装箱120美元收费,同样逐年递增。这招明摆着是想抬高中国船舶的运营成本,逼国际航运公司换船,给美国造船业腾空间。 但问题是,美国造船成本是中国的3-5倍,劳动力短缺还严重,就算政策强推,短期内也造不出足够的船。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的出口商最先遭殃——大豆、玉米这些农产品运输成本一旦增加20%,国际竞争力直接就没了。 再看中国造船业的家底。2025年4月的数据显示,咱们新接订单占全球69%,LNG船领域更是拿下卡塔尔“百船计划”中的24艘,技术上已经和韩国平起平坐。商船三井这次转向韩国,其实是因为日本本土船厂十年没造过LNG船了,韩国成了唯一选择。 但韩国也有难处,他们的造船成本虽然比美国低,可中国在绿色船舶领域(比如氨燃料、甲醇动力)的技术优势已经很明显,未来订单未必能一直留在韩国。 至于反制措施,咱们手里的牌其实不少。稀土管制方面,今年4月已经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玩意儿是造芯片、导弹的关键材料,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超过80%。要是进一步收紧,影响的可不止美国,连欧洲的汽车和电子产业也得跟着疼。 对波音飞机加征关税更直接——现在中国暂停接收所有波音新飞机,三大航都在加速引进空客和国产C919。波音CEO自己都承认,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中国市场占波音全球订单的20%以上。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美国政策反而在倒逼中国产业升级。以前咱们造船业靠成本优势打天下,现在逼着咱们往高端走。比如沪东中华造的第五代LNG船,不仅载货量更大,还能兼容未来的氨燃料技术,这种船型现在国际订单拿到手软。 而且,美国加税导致欧洲、日韩企业成本上升,他们反而更愿意来中国投资——就像德国奔驰、日本丰田这些巨头,今年都扎堆参加中国发展论坛,想在新能源车和高端制造领域分杯羹。 不过咱们也不能轻敌。美国这招虽然短期伤不到筋骨,但长期可能会影响国际航运公司的决策。比如商船三井虽然没取消现有订单,但“暂停新购”的观望态度,可能让其他公司跟风。这时候就得看咱们的技术迭代速度和市场开拓能力了。如果能在2028年美国限制LNG船运输之前,把绿色船舶的技术壁垒再拉高,就算美国想卡脖子,国际船东也未必愿意放弃中国船的性价比。 说到底,这场博弈的关键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美国想通过关税保住制造业,却忽视了全球供应链的深度绑定;咱们用反制措施捍卫利益,同时加速产业升级,反而在重塑全球分工。就像当年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结果催生了韩国三星;现在打压中国造船业,说不定会让中国在新能源船舶领域建立新优势。 你觉得,美国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政策,能撑到他们本土造船业真正复苏的那一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