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5岁农民,咳嗽10年,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咳嗽,“哇”的一声,一个黑色且带血地异物喷射出来,妻子将异物拿给医生看,不料,医生看完脸色大变,立马冲出病房报警。 高其煊,1921年出生在辽宁一个普通小村子,35岁那年是1956年。从1946年开始,他咳嗽了整整十年。起初只是偶尔干咳,后来越来越严重,干活时喘不上气,晚上睡不好觉。家里人劝他去看病,他总说“没啥大事,老毛病,忍忍就过去了”。这十年,他没吃过药,没进过医院,硬是靠着一股倔劲扛着。村里人都知道他身体不好,可没人想到,这咳嗽背后藏着个大秘密。 1956年秋天,高其煊咳嗽突然加重。那天他在家干活,咳得喘不过气,猛地一用力,“哇”一声,一个黑色东西带着血从嘴里喷了出来,掉在地上。妻子李秀英吓了一跳,捡起来一看,是个锈得发黑的异物,形状像颗子弹。她手都抖了,赶紧拉着他去村里卫生所。医生接过这东西,仔细一看,脸色瞬间白了,手一哆嗦,啥也没说就跑出去打电话报警。这动静把村里人都惊动了,大家都纳闷:不就咳出个东西吗,咋还报警了? 医生为啥这么慌?原来他认出这是一颗子弹,不是普通的异物。子弹上锈迹斑斑,显然在人体内待了很久。更关键的是,那年头能咳出子弹的人,肯定不简单。1956年,社会还不太平,战争的影子没完全散去,医生担心这事儿涉及啥敏感问题,怕自己担责任,赶紧报了警。警察来了,拿走子弹一查,才知道这不是啥犯罪线索,而是高其煊的过去浮出水面。 警察翻了档案,联系上级,查出高其煊1946年在沈阳战役中受过伤。那年他24岁,在人民解放军当兵。战斗中,他为了救战友被子弹打中胸口。野战医院条件差,医生发现子弹卡在肺附近,手术太危险,只能简单处理就让他退伍了。这颗子弹就这么留在他身体里十年。档案里还写着他救战友的英勇事迹,可他回村后从没提过一句,就默默当起了农民。 高其煊为啥不说?他不是那种爱显摆的人。退伍后,他只想过普通日子,种地养家,不愿让人觉得自己特殊。十年咳嗽,他没当回事,哪怕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也没想着去挖出这颗子弹。他老婆孩子都不知道他当过兵,更别提村里人了。这次咳出来,纯属意外。警察核实完身份,村里人才反应过来:这个不起眼的农民,竟然是个战争英雄。 事儿传开后,村里人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有人上门送吃的,有人想听他讲当年的事儿。可高其煊还是老样子,低头干活,不爱多说。子弹咳出来后,他咳嗽慢慢好了,身体也比以前强了些。他还是每天扛着锄头下地,操心庄稼和孩子的饭碗。那颗子弹被警察收走了,他也没问去哪了,好像这事儿跟他没啥关系似的。 到了晚年,高其煊头发白了,背也有点驼。他喜欢坐在门口抽旱烟,看孙子们跑来跑去。孩子们缠着他讲过去,他才偶尔说几句战场上的事儿,但从不吹牛,只说那是他该做的。他大儿子受他影响,后来也参了军,他挺骄傲,但嘴上不说。村里人遇到啥难事,爱找他商量,他总是乐意帮忙。到80岁去世时,村里人自发送行,都说他是个真英雄,可他自己从没这么觉得。 高其煊这辈子,从战场到田间,从英雄到农民,啥大风大浪都见过,却一直闷声不响。那颗子弹,是他过去的见证,也是那个年代的缩影。那时候的人,苦日子多,能扛就扛,能忍就忍,可骨子里有股劲儿,干啥都踏实。他的故事接地气,没啥传奇色彩,但就是这份普通里的不普通,让人觉得真。 回头看,医生报警其实不奇怪。1956年,社会环境复杂,医生见了个咳出来的子弹,第一反应就是这人可能有啥背景。万一是啥没解决的旧案,或者牵扯到敏感事儿,处理不好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他没多想就报了警,虽然最后证明是虚惊一场,但这反应也算人之常情。那年头,谁都不敢马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