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出访东南亚,首站落在越南。 当地时间5月25日晚,马克龙与她的夫人布丽吉特抵达越南河内机场时,专机舱门开启瞬间,布丽吉特抬手轻推马克龙脸颊的动作被镜头捕捉。这一画面经美联社报道后迅速发酵,引发全球对“夫妻互动性质”的热议。 视频显示,马克龙侧身与布丽吉特交谈时,后者手掌轻拂其面部,总统身体本能后仰,数秒后才恢复致意姿态。下舷梯时,布丽吉特未像往常那样挽住丈夫手臂,这一细节加剧了外界猜测。 事件登上全球媒体头条后,马克龙26日亲自回应称“只是夫妻间的玩笑”,爱丽舍宫则从最初否认视频真实性,转为确认“亲密互动”,强调这是“行程前的放松时刻”,却被质疑“避重就轻”。 值得关注的是,法新社在YouTube发布视频时裁剪了关键片段,此举招致法国网友强烈批评。评论区充斥着“想看真相却被删改”“媒体应捍卫知情权”的声音,甚至有人将其与“民主国家的媒体责任”关联。 法新社的操作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被指"试图维护总统形象",激化了公众对"官方隐瞒"的猜疑。 舆论解读呈现两极化:部分观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政治表演”。马克龙此行旨在将法国塑造为“中美之外第三条道路提供者”,此时发生的“巴掌事件”客观上吸引了全球关注。 更多分析则倾向于“日常夫妻互动”。心理学视角指出,亲密关系中的肢体玩笑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尤其考虑到马克龙与布丽吉特相差24岁的婚姻模式,其相处方式可能更具个性化。 启程前的轻松时刻被镜头意外捕捉,经社交媒体放大后引发过度解读,所谓“阴谋论”或源于公众对政治人物私生活的猎奇心理。 这场由“轻推脸颊”引发的风波,折射出信息时代的传播特性:偶然瞬间可能演变为全球性议题,官方叙事与民间解读的碰撞充满张力。 尽管马克龙团队试图以“夫妻嬉闹”淡化影响,但视频剪辑争议、知情权诉求与政治联想的叠加,已让这起“外交小插曲”成为观察现代政治传播生态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