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港片“金牌绿叶”演员廖骏雄不幸确诊胃癌晚期,体重一度暴跌45斤。他曾在化疗后表示身体状况有所转好。
可惜的是,今年5月18日,据香港媒体报道廖骏雄离世,享年63岁。
廖骏雄曾出演过《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之一的张阿生、《天龙八部》的吐蕃王子、《天师执位》中的“大粒癦”等角色。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面对胃癌对生命带来的威胁,我们能做什么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胃癌便是重要的一步!
01 什么是胃癌?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人们最常说的胃癌就是指胃腺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1]。
一般来说,胃癌高发年龄在 40 岁以上,男女不限。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 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 5 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1]。
肠型胃癌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类型,发生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下,由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腺癌的过程[2]。

图片来源:摄图网
02 从胃炎到胃癌,哪些症状需要提高警惕?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饱胀感等,与消化不良症状相似[3]。
胃癌可能出现的体征:
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
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
②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 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
①体重减轻、 贫血、乏力。
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
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 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 时仅有大便隐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 黄疸和恶病质[1]。
小贴士: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其中归纳了若干“癌症的警示信号”[4]。
信号一:不明原因的体重骤降
信号二:持续性的身体疼痛
信号三:不明原因的肿块
信号四:持续的疲劳
感信号五:消化问题
信号六:皮肤异常变化,如新痣突现、痣色形变,或皮肤溃疡持续不退
信号七:异常出血和呼吸困难
信号八:排尿或排便习惯改变
信号九:口腔和喉咙问题
信号十:黄疸和骨骼疼痛
当出现上述信号,早期发现、积极检查、及时治疗就非常有必要了。
当然,患上胃炎不等于一定会得胃癌,但确实存在癌变的可能。只要我们及早发现胃炎并接受正规治疗,按时随访,生活和饮食方面做好预防,是可以防止胃炎发展成胃癌的。
胃癌早筛有哪些项目?
1、胃镜。内镜及内镜下活检则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近年来无痛胃镜发展迅速并已应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2、肿瘤标志物。胃癌常规推荐 CA72-4、癌胚抗原(CEA)和 CA19-9 ;还可以进一步检测甲胎蛋白AFP、CA125等。
3、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检测方法主要有尿素呼气实验(不适用于对孕妇和儿童)、血清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5-6]。
4、血清学检查。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胃泌素 17检测等。

有句话叫做“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癌症的发生并非不可预防,远离癌症的答案就藏在生活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生活中的细节去逐渐改变,并一直坚持下去。
喜欢的觅友可以点个“赞”和“转发”!记得点个关注,我们一起抗癌!内容制作
封面图片: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参考来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胃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2, 21(9): 1137-1164. DOI: 10.3760/cma.j.cn115610-20220726-00432.
[2]唐旭东,张泰.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关键问题与中医药防治研究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4,32(5):370-378.DOI:10.3969/j. issn.1671-038X.2024.05.02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上海)[J].胃肠病学,2023,28(3):149-180.
[4]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防治八条核心信息[J].健康指南:中老年, 2018(10):2.
[5]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等. 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 年,上海)[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9,13(4):285-291.
[6]宋元彬.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及检测方法[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4):184-188.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