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邦交国”寥寥可数,但台当局依然不遗余力地谋求与美国的“亲密合作”,尤其是在即将迎来特朗普新一届政府之际。特朗普将在2025年1月20日就职,台当局似乎将其视为一线生机,急于通过种种途径博取特朗普团队的青睐。然而,台当局的焦虑与不安究竟能为台湾带来什么实质性好处,还是只是空洞的政治游戏?更为关键的是,在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过程中,台湾是否真的能免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特朗普上台之际,台当局开始积极布局,力图在美台关系上收获“丰厚”成果。台湾《旺报》针对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日前“让美国再次伟大,不能没有台湾”的说法直言:“这可能是一句世界级的诳语。”无论是林佳龙的宣言,还是台湾方面的外事行动,都不过是沮丧和焦虑的表现,正如台媒所形容的那样,“惴惴不安”“没头绪”“很焦虑”。
台湾安全部门副秘书长林飞帆、徐斯俭等人近期赴美,试图与特朗普团队相关人士会面,似乎是想借此机会与特朗普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然而,台当局显然低估了自己在特朗普政府眼中的价值。无论是层级较低的官员,还是通过这些努力构建的关系网,恐怕都无法撼动特朗普团队的核心利益与战略布局。据外电披露,未来将出任特朗普政府重要职务的提名人甚至不会参与与林、徐的对话。换句话说,台当局的“示好”几乎毫无实际意义。
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友谊”或“情感”,而是基于战略考量。特朗普推崇的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而不是台湾的“民主价值”。对于特朗普来说,台湾只是他与中国博弈的一个筹码。正如他过去所表现出的态度,台湾并非美国的核心利益,而是用来牵制中国大陆的工具。
台当局如此急于讨好特朗普团队,背后是其深刻的“焦虑”。面对日益加剧的两岸压力,台湾在国际政治中的处境愈发尴尬。尽管台湾与美方关系升温,但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并不代表美方愿意为台湾付出实质代价。美国利用台湾这一棋子,挑战中国大陆的容忍底线,寻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相对而言,台湾只不过是一个可被牺牲的“替罪羊”。台当局过度依赖美国,盲目追求与特朗普团队的关系深化,恐怕难以避免付出高昂的代价。
“让美国再次伟大”,这一口号看似是特朗普的竞选承诺,实际上却掩盖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美国永远是首先关注自身利益的国家。如果台当局真的希望能从美国那里获取更多支持,那么它必须要清楚,特朗普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并非无偿,它要求的“回报”可能是台当局无法承受的。美国愿意和台湾保持一定的互动,但这种互动更多的是建立在战略需要的基础上,而不是关乎台湾的长远利益。特朗普可能会用一些“硬通货”来换取台湾做出更多妥协,这种博弈可能远比台湾目前所能想象的复杂和危险。
事实上,台当局一直在两岸之间游走,一方面是对美国的热切依赖,另一方面又要在中国大陆日益强硬的立场下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然而,过度依赖美国的后果,可能就是台湾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没有自主性,而逐渐沦为美国大国博弈中的一枚棋子。特朗普团队在外交政策上“我行我素”的做法,也让台湾无法预见未来将要面临什么样的局面。美国的支持不等于对台湾的无条件保护,相反,特朗普的美国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将台湾置于对中国大陆的妥协中作为交换条件。
台湾“国安会”副秘书长林飞帆、徐斯俭等人飞往美国,与特朗普团队的相关人士会面,确实显示出台当局的焦虑。但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在当前国际局势下,这种“示好”很可能只会引发美国的冷眼。即便特朗普接手政府,台当局在外交政策上的主动出击,也未必能换来美国对台湾的真正关爱,反而可能给台湾带来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对于台湾来说,“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背后,不是对台湾的支持,而是对其独立与安全的威胁。台当局如果继续盲目追随美国的步伐,将极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更多的战略主动权,甚至在国际博弈中成为美国与中国的牺牲品。
台湾是否真的能够在特朗普政府的背景下“再次伟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世界政治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台湾的未来只能靠自己掌握主动权,而不是依赖于一个外部力量的偏袒。对台当局而言,唯一值得思考的,恐怕就是如何平衡两岸关系,谋取更长远的和平与发展,而非在两岸压力下,继续用一份空洞的“亲美政策”去换取一时的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