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年前的今天,一阵炮响犹如平地惊雷,响彻云霄。日本竟将炮火直指大清,杀了大清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满朝文武震怒,下令火速应战,严惩日本,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很快,迎来了黄海海战的厮杀。最初,北洋舰队作战英勇,多艘日本军舰遭受严重损失。其中,日本赤城号舰上军官,几乎全被击毙...
但没多久,形势就扭转了...定远舰中弹。海军提督丁汝昌,左脚被击碎的甲板碎片压住,动弹不得。衣服头发被炮火引燃,脸部、颈部烧伤,头发烧焦。他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鼓舞士气...
然而,大清四艘军舰沉没,四艘军舰遭受重伤...其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他毅然决然驾舰撞向日本主力舰,决意与敌人同归于尽。只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致远舰上252名将士,除7人幸存,其余全部与舰同归于尽。
邓世昌的爱犬跳入大海,想救主人。它用牙齿死死咬住主人的衣袖,却被邓世昌紧紧抱着,一同沉没于波涛之中...而这一天,是他的45岁生日。
读到这里的读者,可能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是的,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日甲午战争。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甲午战争就是一场必输的战争,毫无悬念。落后的清政府,对上先进的日本,如何能赢?但事实是,在当时,即使是国际媒体,也不敢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打包票。甚至西方的一些报纸,几乎一致认为:日本不是中国的对手。
至于大清上下的看法,更是完全一致。当时中国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日本人蠢透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们的士兵训练有素,打起仗来,一个就能打翻五六个小日本;如果日本继续挑衅,只会自取灭亡...在当时,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外,其余九百九十九人都坚信:大中国可以打败小日本。
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的舆论?除了中国地大物博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北洋海军。这支清朝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其规模和实力,都远超当时的日本。
北洋海军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其中,定远号和镇远号,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巨舰”,凝聚了世界最先进的造舰技术...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大清派出3艘军舰,迅速平定战乱;1884年,日本故意挑起事端,丁汝昌奉命率军舰北上,快速平息局势;1885年,长崎事件爆发,大清以开战要挟,嬴得了自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
1891年,就在甲午战争爆发的三年前。北洋舰队应邀前往日本访问,随行军舰有定远、镇远等六艘主力军舰...这次访问,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极大地震撼了日本朝野。日本法制局局长评论:中国竟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反观我国,无法与之相比...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军舰真的好厉害,我们真的比不上...
也就这一次,日本深深地感受到大清的震慑力。随行参观者,没有一个人不震惊咂舌,惊恐不安...从此,日本便将大清视作最大的阴影和假想敌。很快,日本便流传着一句民谣:定远,怎么还不沉?
然而,这么强大的北洋海军,为何说败就败?让我们把时间线往回拨...1887年,随着中国在海防事业的崛起,《亚洲季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位奄奄一息的老者,其实它只是多年沉睡,现在它已被唤醒...
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却有不同的看法,他的评论一针见血:(现在)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说,又“睡觉”矣...
很不幸,正如伊藤博文所言,中国在短暂的奋发图强后,迅速陷入了沉睡...比如,利用各种海防理由,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征集经费。这笔钱用来建设颐和园,好让慈禧太后赶紧退位,颐养天年,从而将大权交出来...
比如,1891年,大清发布禁令:停购海军军火两年。换言之,就算有钱,也不允许为海军购买新军火。这项禁令,明面是国库空虚,节省资金,实则是一场权力之争。而且,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项禁令仍然发挥着效力。在军事设备随时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大清竟然主动停下前进的步伐...这无异于,自废武功,亲手扼住北洋海军的咽喉命脉...
然而,就在大清止步不前的同时,旁边的日本却在死赶硬赶。当大清挪用军费时。日本天皇从内库拨出30万日元,且文武官员各献出俸禄的十分之一,用于军舰补贴。日本朝野无不为之感动。而议员们也纷纷献出俸禄的四分之一,用于造舰...而这种情形,在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大清,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当大清瞧不起洋教官时。日本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当时,许多日本政府高级官员只有几十日元的月薪,却愿意给外国专家250-1000日元的高薪...
当大清提出暂停购买军舰时。日本举全国之力订购巡洋舰吉野号。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防护巡洋舰,是号称“武装到牙齿”的超级战舰...它将中国引以为傲的“定远”,远远甩在了后面...用日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虽然看起来像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奔跑,好不容易才赶到甲午战争这个目的地,但至少,日本海军已获得全面保障...
很难想象,这个百年前还如小学生一样仰望大清的荒蛮邻邦,竟在不知不觉之中崛起、强大...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或许就能发现一些端倪:几乎是同一时期,西方列强用炮弹撬开了大清和日本的国门。无论大清还是日本,都不过是西方列强砧板上的一条鱼,任人宰割。有趣的是,中国将鸦片战争视为百年耻辱的开端,而日本则将,被迫开国的“黑船事件”视为光荣...至今,日本每年都有“黑船祭”,将当年的侵略者当作英雄来纪念...
也是在同一时期,中日两国分别发动了意义重大的变革: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明明中国一度领先日本,却很快就被反超了...这当中的原因很复杂,或许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国无论是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结构,都完全不一样。日本有天皇和幕府两个权力中心,而中国则以皇帝为至尊。
举个例子,日本当时的首相伊藤博文,是幕府时代的留英学生。中国也有不少留学高材生,但他们却不可能像伊藤博文那样,踏足政坛,改革体制...所以,尽管中国不乏人才,但他们却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难以推动社会变革。而日本,则可以倾全国之力,迅速逆袭转身...
1894年,秘密筹备多年的日本,终于撕下面具,发动甲午战争。三场海战,大清耻辱性完败。陆战同样全面失陷,死伤惨重。防守陆路的将领戴宗骞,吞金自杀,以死殉国。
日本攻陷旅顺后,很快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惨案。日军连续4天屠杀中国百姓,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小孩子被钉在墙面上,孕妇被强奸后剖出胎儿,尸体整整堆成一座小山,后来使用柴火焚烧了十多天才烧完...
丁汝昌拒绝日本劝降,决心死战到底,他告诉家人:吾身已许国。随后,他带领北洋海军困守孤岛,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但他不知道,他苦苦等待的,是永远不可能到来的援军...
很快,日军向已成瓮中之鳖的北洋海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等不到援军的丁汝昌,在元宵之夜,下令自行轰毁定远舰,以免它落入敌人之手。
定远舰被炸毁后。其管带刘步蟾,这个陪伴着定远舰从图纸到建成的士兵,自杀殉国。他与自己亲手建造的定远舰,同日而亡,实现了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
紧着着,丁汝昌数次下令炸毁镇远舰,但手下却无一人肯动手。在安顿完岛上近万名百姓官员的生死事宜后,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而在丁汝昌自杀的两年后,美国纽约一间病房传来一阵枪声。美国青年马吉芬自杀。这个效忠北洋海军10年之久的外国人,放弃回国探亲的机会,主动参加了甲午战争...他在忍受体内难以取出的上百块弹片折磨的同时,撰写了《鸭绿江外的海战》。希望西方世界也能聆听,他所效忠的那个,被击败的海军的故事...他的墓碑上刻着父亲的字:此碑纪念一个虽然深爱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另一面旗帜的勇士...
可笑的是,北洋海军战败后,丁汝昌手下军官写信给日本联合舰队司令,请求归还被俘的广东军舰。他在信中说:这场战争本来跟广东无关,请阁下将广丙一舰归还广东,我们不再干涉此战事。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就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如何能不败?
日本战胜后,俘获了镇远舰。尽管它伤痕累累,依然是亚洲第一军舰。它到日本的第一天,老百姓们争相前往参观,人山人海。曾经,它意味着,中国海军在日本人心头的阴影。如今,它却是手下败将了...后来,镇远舰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铁甲战斗舰,参加日俄战争。
至今,日本仍供奉着定远舰的炮弹,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的庇佑。当年,北洋舰队的命中率并不低,甚至反复击穿日本军舰的要害部位,但却再也没有造成重要杀伤。因为,剩下的那些炮弹,大多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还有部分本应爆炸的开花弹,也因质量问题没有爆炸...战后,他们将那些没有爆炸的炮弹,掳回日本,为他们的将士守灵...
其实,哪里是什么上天的庇佑?是日本虎视眈眈,迎头赶上,而大清却以为高枕无忧,沾沾自喜;是日本举全国之力,节衣缩食,励精图治,而大清却为了省钱,不再购买枪炮船只;是日本用精良的大炮和先进的武器,而我军将士却只能用灌沙子的实心弹;是丁汝昌死守孤岛,苦等援军,而大清却因党派之争,拒不增援...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黄海海战惨败后,李鸿章电令丁汝昌:汝等稍有天良,须争一口气舍一条命,于死中求生,荣莫大焉。但我,不想说虽败犹荣,也不值得说虽败犹荣。这绝对不是一场虽败犹荣的战争。
也是从这场战争开始。日本彻底推翻了之前,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中国则成为了人人均可瓜分的鱼肉。
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日本自此彻底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密密麻麻的墓碑和长崎广岛的灭顶之灾,就是他们惨痛的代价。而中国却因此痛定思痛,踏上了救亡图存的变革之路。
但我想,这世上没有什么教训,值得花几万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因为,在冷冰冰的战争结局下,是一个个真切的生命体:是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以一敌四,在围攻之中突中敌弹,脑裂阵亡;是懵懂的小狗,死命咬邓世昌的衣袖,妄想可以救主人回去;是丁汝昌派出的敢死队,冒死完成任务后,全部壮烈牺牲;是镇远护理管带杨用霖,开枪自杀,开出了北洋海军最后一枪...万般言语在这样惨烈的结局下,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最后,用海军史学者陈悦的话作个收尾吧:我们中国近100多年的坎坷,都源于那场战争的失败原因...但我们不是说,学完这段历史就要去讨伐别人。学历史不是为了报仇。学历史是为了找出自己,为什么摔倒的原因。不应该只是反思甲午,而是应该向后反思...未来应该如何做,当下又该如何做,这些才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