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亚老桩改造,五年植株重塑,创意园区造景,木质化处理技巧
在绿植的世界里,蒂亚老桩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不少人的喜爱。蒂亚,是一种多肉植物,它的叶片呈现出饱满的卵形,从外圈到内层逐渐变小,颜色在不同的养护条件下会有变化,比如充足光照下叶片边缘会泛红。蒂亚老桩,顾名思义,是养护多年,株型已经较为高大、桩干比较粗壮的蒂亚植株。
很多人在养护绿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头疼的问题。就拿办公室里养发财树来说吧,在网上看到发财树象征着招财进宝,于是很多人热衷于在办公室摆上几盆。可是很多人会发现,发财树看着是好看,但是总是活不久。这是为啥呢?办公室里的发财树往往光照不足,又经常浇水浇得太多,导致根部积水腐烂,就这么养着,树慢慢就没了生机。
在绿植养护这个大话题下,蒂亚老桩也有它自己的故事。我有个朋友,在华北地区的城市里,他在自家阳台上养了蒂亚老桩。一开始,他觉得这就是跟普通蔬菜种植差不多的事儿,只要给浇水施肥就好。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问题出来了。这蒂亚老桩在华北地区这么养,并没有达到他想象中的效果。这就像你把热带鱼放进了温带的水里,怎么都会觉得不得劲。
在绿植种植方面,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比如说,和蒂亚有点相似的多肉十二卷属品种玉露,玉露的叶子是透明的那种,而且更喜欢湿润半阴的环境,在养护上和蒂亚就有很大的不同。蒂亚更喜欢阳光充足的时候稍微控水,让它有点微微干燥,这样它的颜色会更鲜艳。还有熊童子,它和蒂亚相比,叶片的尖端有像小熊爪子一样的爪子,它的耐阴能力比蒂亚强一些,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它的生长状态和蒂亚完全不一样。再比如说佛珠吊兰,它的叶片像一串串绿色的珠子串起来,垂吊生长,养护的时候,盆土的透气性要求比蒂亚更高,如果盆土不够透气,佛珠吊兰就容易烂根,而蒂亚相对来说还比较皮实一点。
那咱们再回到蒂亚老桩的养护改造上。很多养了蒂亚老桩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一个五年的植株,但是现在看起来效果不是很好,就想重新塑造一下。这就像人过了一定年纪想要重新改变自己的形象一样。比如说,你可以对它的木质化部分进行处理。木质化部分如果处理得好,会让整个老桩看起来更有古朴的韵味,就像那种历经岁月沧桑的大树一样。
在处理木质化的时候,你可以先观察它的木质化程度和健康状况。如果只是局部的木质化不太好,比如有些地方颜色发黑或者比较干枯。这个时候,你可以先停水一段时间,大概3天左右。停水的目的是为了让蒂亚的植株从湿软的状态进入一种相对干燥紧致的状态。然后,你可以用一些比较锋利的园艺工具,像小剪子或者小刀,沿着木质化的边缘小心地把不好的部分修剪掉。修剪完之后呢,一定要把伤口保护好,可以给它涂上一层多菌灵糊,防止病菌感染。然后把这个修剪后的蒂亚老桩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大概15天左右伤口就会开始慢慢愈合。
在这个修复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朋友可能要注意一些差异。比如在华南地区,气候比较湿润温暖,修剪后的蒂亚老桩可能需要更加注意通风,不然伤口很容易发霉。而像在华北这样干燥的地区,可能需要偶尔给它喷点水,让伤口保持一定的湿润,但千万不能弄湿太多的植株部分,以免引起腐烂。
要是你想把这个蒂亚老桩重新塑造成适合创意园区造景的样子。首先得考虑园区的场景,是那种充满现代科技的写字楼园区,还是有着古色古香建筑的文化园区呢?如果是写字楼园区,你可能会希望蒂亚老桩呈现出比较简约现代的感觉。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简约的几何造型花盆里,比如那种黑色的水泥质感的圆形花盆。然后把周围的搭配植物选择一些线条比较流畅的多肉,像桃蛋就可以,桃蛋圆润饱满的叶片和蒂亚老桩搭配起来,会有一种现代简约的美感。
要是在文化园区,蒂亚老桩就可以打造出更有文化底蕴的场景。比如说,你可以在蒂亚老桩的旁边种上一些像苔藓这样的植物。苔藓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常常被用来营造那种幽静的氛围。再在周围的石头上刻上一些古诗词或者书法作品,就很有那种古雅的气息。我就听说过河南的一位网友,他家乡有很多历史文化景点。他就在自家古色古香的庭院里,精心打造了一个以蒂亚老桩为中心的小景观。他在老桩周围种上了各种野生花卉,再用一些古旧的木栅栏围起来。到了春天,院子里花开满老桩周围,那画面就像古代文人雅士的庭院一样。
咱们再把时间线拉长到一个月以后。在这个月里,你得注意蒂亚老桩的日常养护。水不要给太多,因为蒂亚老桩虽然是多肉,但它也不耐水涝。大概一个星期浇一次水就差不多了,具体的还要看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的干湿程度。像在气候比较干旱的西北地区,土壤干得很快,可能五六天就得浇一点水;而在潮湿的西南部分地区,可能九天、十天浇一次水就行。
除了浇水,施肥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蒂亚老桩想要长得好,恢复生机,每个月可以给它施一点稀薄的多肉专用肥或者有机肥。但施肥的时候也要注意,别施太多,不然可能会烧根。就像有些养了多年绿植的老手也会犯错一样。我一个朋友在东北,他养了很多多肉植物,他觉得肥料越多长得越好,就狠狠给蒂亚老桩施了一次肥,结果没过几天,蒂亚老桩的叶片就开始发黄脱落。后来他才知道是自己施肥太猛了。
如果是五年植株的蒂亚老桩,在重塑改造的这一个月里,你可以给它进行一些造型上的调整。比如说,你可以用绳子把蒂亚老桩的一些枝干固定在一个形状上,让它朝着你想要的方向生长。这个过程需要一点耐心,就像训练小动物听从指令一样。我曾经在海南见过一些人,他们把多肉植物养在屋顶花园。那里的多肉长得特别好,蒂亚老桩也是枝干粗壮。他们就会经常对老桩进行造型调整,让整个屋顶花园看起来像一个独特的艺术馆。
再说说蒂亚老桩和不同多肉品种在同一场景中的搭配吧。除了前面提到的玉露、熊童子、佛珠吊兰、桃蛋,还有静夜这个品种。静夜的叶片比较小巧精致,它和蒂亚老桩搭配在一起,会有一种大小互补的感觉。在南方的一个咖啡厅里,我就看到过这样的搭配。咖啡厅的窗台上摆着一盆蒂亚老桩和几盆静夜。蒂亚老桩高大粗壮,显得很有气势,而静夜小巧玲珑,就像是老桩的小跟班,两者搭配起来让窗台看起来非常有层次感。
还有火祭这个品种,火祭在秋冬季节的时候,叶子会变成火红色,特别鲜艳。如果把火祭和蒂亚老桩种在一起,就像给蒂亚老桩配上了一件鲜艳的红袍。我记得在上海有一个创意园区,园区里有一个用各种多肉打造的景观区。那里就把蒂亚老桩和火祭组合起来,到了秋冬,整个景观区就像被点燃了一样,非常吸引人。
在蒂亚老桩的养护和改造过程中,光照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不同地区的光照强度和时长是不一样的。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区,蒂亚老桩可以接受较长时间的直射光,但是在夏季高温的时候,还是需要适当遮荫,不然很容易被晒伤。而在日照时间和强度都相对较小的华南地区,可能要给蒂亚老桩补充更多的光照,比如人工补光灯之类的。
在创意园区造景方面,除了植物本身的搭配,还需要考虑周边的一些设施。比如说,如果是一个以蒂亚老桩为主的主题园区,周围可以设置一些与多肉文化有关的展示牌,讲述多肉植物的历史、养护知识等。如果是在一个休闲的园区里,还可以结合蒂亚老桩打造一些小型的休闲区域,比如在老桩周围摆上一些藤编的小桌椅,让游客可以在绿色的多肉环境中休息聊天。
对于新入手的想要改造蒂亚老桩的朋友来说,从开始到看到成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前三个月可能主要是观察和调整的阶段,要对蒂亚老桩的生长状态、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四到八个月的时候,可能会看到一些初步的改造成果,比如叶片颜色的变化,枝干的调整效果等。而到了九个月到一年之间,就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改造效果,整个蒂亚老桩就像是获得了新生,在创意园区的景观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但是呢,每个地区的朋友在养护蒂亚老桩改造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独特的小窍门。比如在云南的某些地方,那里气候温和,一些养蒂亚老桩多年的老农就发现,在蒂亚老桩的脚下铺一层当地的火山石,不仅透气性好,还能偶尔补充一些微量元素,蒂亚老桩长得特别好。
那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养护蒂亚老桩或者在创意园区造景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的困难或者有什么独特的养护心得呢?可以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啊。因为只有大家互相分享学习,才能让更多的蒂亚老桩和创意景观变得更好,也让更多的朋友感受到多肉植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