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是金陵十二钗里存在感较低的一位。但是读者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就贾府四春来说,惜春的出身高于她的三位姐姐。
元春是荣国府二房嫡出小姐,但就整个宗族来说,荣国府属于二房,贾政在家族中,是二房的二房;迎春是荣府大房贾赦之女,但迎春的母亲是妾,她是庶出的女儿;探春亦是妾生的庶出女儿,为此探春很是介意自己的出身。
惜春根红苗正,是宁府长房小姐,她与贾珍是一奶同胞,虽说这位贾敬的原配夫人从来没有提到过,但是她客观存在,她生下惜春之后应该就亡故了,于是贾母将尚在襁褓中的惜春抱进荣国府和迎、探孙女儿一同养育。
贾敬,宁国公第三代唯一的孙子,贾族族长,袭宁国公爵位,原本就是官三代,而且他竟然还中过进士,就这一点来说,贾敬是贾族之中最优秀的男性主人不为过。他后来沉迷道学,成为了一个不问世事的出家人,将爵位、族事、红尘一概抛却了,纵不论缘由,但是他的身份在那里摆着,延及子女,惜春就像她判词所说:公门绣户之女,贵不可言。
出身决定论,就算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和倡导众生平等的曹雪芹,也不知不觉地在遵守这个规律。顶级出身的小姐林黛玉、史湘云,在曹雪芹的眼里几乎是完美的,商人之家出身的薛宝钗就处处耍心机算计了,武荫之家的贾府四位小姐,和黛玉湘云比,似乎还差了一筹。总之,人,脱不开时代和环境的局限。
惜春出场很多,但故事很少,她因为原本是宁府小姐,加上年龄小,大小的矛盾都和她关系比较远。但查抄大观园那一次,她的丫头入画因为私自传送东西被查了出来,惜春认为丢了脸,决定也不要入画了,打发人请了她的嫂子尤氏入园,请她将入画带走。
尤氏性情温和,而且喜欢大事化小,她希望惜春看在入画从小服侍惜春的份儿上,加上这原本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原谅她这一次,引以为戒就算了。
没想到,惜春人小主意却大得很,她执意不要入画,而且连尤氏并宁国府也成为了她批评的对象,说众人传宁国府不堪的闲话,自己从此将少去宁府,你们没有事也少来我这里,我是很清白的一个人,不愿意被宁国府的坏名声连累。
尤氏作为宁府主母,惜春一个姑娘如此揭宁府的短,而且将矛盾对准了她,她自然感到脸上挂不住,于是和小姑子两个人就像拌嘴一样,话赶话地弄得就像是闹了一场大矛盾。
尤氏一大早上赶着要劝慰小姑子,没想到自己倒吃了一顿瘪,实在是委屈,于是她去了李纨的稻香村,准备和这位关系挺好的妯娌倾诉倾诉,正巧碰上来辞行回家的宝钗和被湘云喊着一同过来的探春,几个姑娘说话是夹枪带棒、话里有话、极尽讽刺,弄得尤氏自嘲,自己今天出门没有好好看看黄历,撞到她姊妹们的枪口上了。
惜春怼尤氏这一段,87版电视剧非常尊重原著,原样给予了表达,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常常觉得惜春太不懂事、太不近人情了。认为她人虽小,说话却实在寒人的心。
实际上,这却非作者的真实意图。惜春的这个态度,正说明她是个头脑清醒且有智慧的女子。
贾府败了,这一点,无论是小说开篇、还是元妃省亲,秦可卿都是最清醒的那个人。而不是像凤姐鼓动张华和宁国府打官司,还放大话说:“你只管告,就算告我们家谋反也无碍的!”秦可卿早早地就思考居安思危了,而且她知道盛极而衰的规律,还向凤姐托付贾府最重要的两件身后事,即经济问题和子弟教育问题。
二者相比,凤姐的水平的确差着秦可卿一大截。
惜春撵走入画,是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这时的贾府风雨飘摇,经济上处于崩溃的边缘,连正经过日子的钱都供应困难了。如果将这个因素考虑进来,就会明白,惜春撵走入画的举动,正是这个姑娘的清醒,就贾府众多人物来说,至少惜春,已经在考虑自己如何离开这个家了。
惜春表面看淡然,实则不然,对于家族里发生的一切,她都是关注关心的,周瑞家的送宫花送到她时(第七回),她就问当前管家庙的是谁?她住在荣国府的内帷,尤其是搬进大观园后,更是和外界隔离了,但宁国府多少不堪的事也能传进她的耳朵里,这些都是家族管理,甚至可以说家族兴衰的事,她当然关心家族,只是,大家都拿她当小孩子,不会和她商量这些事而已。
惜春产生出家的念头、做出出家的决定,到具体行动,实施出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和贾府败落的过程同步进行。贾府获罪被抄,女眷的结局是很惨的,为仆为奴是一种,未出嫁的小姐大概率沦为官妓,惜春是个有主意的姑娘,她应该是提前离开了家,否则,她想出家,也不可能如愿。
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大多数是惨死、或落入泥淖,惜春的年龄虽然小,但就结局来说,她的结局也许也不算是太坏。
论清醒,前一个是秦可卿,只是她的结局虽然是自我了断,却也是错误酿成覆水难收,也实属无奈的被动选择;惜春对自己的结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没有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在极为狭窄的选择空间里,主动地为自己选择了命运。这一点,她比她的几个姊妹都要有主见。
不得不说,惜春的清醒,不亚于秦可卿。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图片来源:87央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