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一个血腥且令人震撼的画面在陕西凤翔的关帝庙前展开:五千名投降的土匪俘虏被整齐押到枯井旁,一声令下,50名刽子手挥刀而下,惨烈的行刑持续了一整天。关帝庙前,血流成河,尸体如山。此举震慑了关中土匪势力,也引发了后世无尽的争议。
乱世陕西,土匪横行1920年的陕西,战乱的阴云笼罩大地,这片本该富庶安宁的土地,在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中,陷入了无边的混乱。自清末以来,朝廷积弱,地方豪强兴起,各路人马趁机崛起,陕西成了一个权力争夺的漩涡。在这里,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百姓日夜生活在恐惧之中。
当时的陕西督军陈树藩公开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这一做法激怒了陕西靖国军,随即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靖国军北上讨伐,陈树藩招募部队反击,两股势力在陕西境内展开了惨烈的交战。紧接着,北洋军阀趁机派兵入陕,各方势力混战于此,导致整个陕西陷入了空前混乱。
这时候的陕西,军队与土匪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许多正规军白天是部队,晚上便化身为土匪,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特别是一些投机军阀,表面上接受政府的任命,暗地里却自立为王,占山为寨,欺压百姓,甚至与土匪勾结,一同敛财。
在这场混乱中,党玉琨这个名字如同噩梦般被百姓所熟知。他曾是冯玉祥手下的一名部将,但因为手段阴险毒辣,人送外号“党拐子”。他凭借自己精明的头脑和丰富的战斗经验,逐步发展起一支人数达八千的土匪武装。
凤翔城是他的老巢,这里山势险峻,城墙坚固,成为了党玉琨横行乡里的大本营。他带领的土匪,无恶不作,专门抢掠富户、掠夺粮食,甚至四处盗挖古墓,将陕西珍贵的文物卖给外国商人。党玉琨所过之处,民怨沸腾,提起他的名字,百姓无不咬牙切齿。
这样的乱局让冯玉祥坐不住了,他派遣宋哲元率领三万西北军入陕剿匪。宋哲元深知,要想恢复陕西的秩序,就必须首先解决凤翔城这颗毒瘤。
血战凤翔1928年的初夏,凤翔城外,三万西北军将士列阵待发,宋哲元站在高坡之上,目光如炬。凤翔城被称为“卧牛城”,因为城池依山而建,四周地势险要,像一头蓄势待发的铁牛,挡住了所有试图征服它的敌人。党玉琨在这里经营多年,早已将它布置得如铜墙铁壁一般。城墙上架满了机枪,城内储备了大量粮草和军火。
初战时,宋哲元满怀信心,他以为凭借三万人的兵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这座城。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党玉琨虽然是土匪出身,但用兵之道却颇有一套,他利用凤翔城的地理优势,将西北军一次又一次地挡在城墙之外。
战斗持续了三个月,从5月一直打到8月,宋哲元的部队伤亡超过六千人,却依然无法突破凤翔城的防御。看着满地的尸体和士兵们疲惫的身影,宋哲元心急如焚。他明白,强攻已经毫无意义,必须另寻他法。
宋哲元决定使用地道战。他命令工兵连秘密在离城200米的民宅内开挖地道,通往凤翔城的城墙根部。为了掩人耳目,他下令在正面战场继续佯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地道工程昼夜不停,工兵们挥汗如雨,挖了整整半个月,终于抵达了城墙下。宋哲元立刻命人往地道里填入大量炸药。1928年8月25日清晨,炸药引爆,城墙瞬间坍塌,巨大的烟尘升腾而起。
趁着这个大缺口,西北军士兵呐喊着冲进城中,与土匪展开了惨烈的巷战。党玉琨虽然拼死抵抗,但面对宋哲元的三万大军,他终究难逃一死。
千古罪名,血腥决断凤翔城的战斗结束了,但宋哲元的内心却陷入了深深的挣扎。五千多名俘虏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跪成一片,他们都是党玉琨的手下,曾是烧杀抢掠、为非作歹的恶徒。按常理,俘虏可以选择释放,也可以收编进自己的队伍。宋哲元异常清楚,这群人早已习惯了土匪的生活,即便释放或收编,他们也绝不会安分守己。一旦放虎归山,后果将不堪设想。
杀,等同于背负千古骂名;不杀,则可能让陕西的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乱世之中,他别无选择。天亮时分,宋哲元终于下定决心,他对部下冷冷地说道:“我宁愿背下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五千俘虏!”
行刑当天,关帝庙前聚满了围观的百姓。50名刽子手轮番挥刀,手起刀落,血溅三尺。哭喊声、惨叫声、百姓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地狱般的场景。整个行刑持续了一整天,5000名俘虏无一幸免,鲜血流进了庙前的枯井中,尸体堆积如山。宋哲元坐在高处,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这一切,他的内心波澜不惊,但眼中却透着一种复杂的痛苦。
这场大规模的屠杀在陕西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拍手称快,认为宋哲元替百姓除了一害;也有人大加批评,认为此举太过残忍,无视了人道主义。宋哲元没有为自己辩解,他只是淡淡地说道:“乱世用重典,若不如此,陕西永无宁日。”
震慑与反思宋哲元的决断,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凤翔城的土匪势力被连根拔起,党玉琨的手下全部覆灭,关中地区一时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平静。其他的土匪头目闻讯后,纷纷带着手下投降或逃往外地。陕西百姓终于可以喘一口气,开始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这场胜利的代价却是惨重的。宋哲元背负了骂名,他的形象从一个剿匪英雄变成了一个嗜血的刽子手。许多将领私下议论,认为宋哲元破坏了“规矩”,让投降的敌军无路可退,将来可能会让战场上的士兵不敢投降,反而会拼死抵抗。宋哲元对此置之不理,他的回答是:“与其留下祸根,不如斩草除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宋哲元用五千条人命换来了陕西短暂的安定,但他也因此被扣上了“冷血”的帽子。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却始终伴随着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