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海兽水波纹鎏金银碗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它在跳舞吗?”这是我看到碗底图案的第一个念头。至于中间的是啥动物,我根本就没在意。
看标识,哎哟~是海兽,看起来还是三足海兽!旁边的两小动物呢?辨认了半天,才看出来是鸳鸯。

(图片来自网络)
碗底由凸棱边框圈出圆形,如同一枚徽章,鎏金闪亮。
涛涛海波之上,卧着一只高浮雕的海兽。头部似熊,两上肢前伸,身上似有鬃毛和鳞甲,唯一的下肢粗壮有力伸向一侧,长尾则荡向另一侧。
海兽身体两侧各有一只浮雕鸳鸯。本是神仙眷侣,却被海兽分隔。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鸳鸯优美是优美,但看上去有些委屈。
嗯,也许这个故事是“三足海兽拆散鸳鸯眷侣”,哈哈,感觉太drama。

碗壁有14条曲线水波瓣,由口向下,在碗底圆形凸棱外彼此相连,给圆底再添上一层14尖角的“光环”。
碗高3.6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5.3厘米、重152克,14花瓣口,弧腹圈足,小巧精致。
博物馆的灯光都打在了内底的鎏金浮雕上,因而在现场时我并没有注意到它的外壁纹饰。

图片来自网络
查找资料才发现它的外壁细密地布满了各种花纹:禽兽、花草、山石错落有致地分布在14条水波纹之间,生动有趣。
圈足以内饰八出团花一朵,由石榴形叶、莲叶、忍冬连结而成。
纹饰亦鎏金,灿灿奢华。

此碗标识为“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个人觉得鎏金的不仅是“海兽”,所以“鎏金”修饰“银碗”更合适。
“海兽”是特色纹饰,用在名字里很自然。但为什么还要加上“水波纹”呢?
因为这件银碗上的水波纹很有意思。这里有两种水波纹:一种是在碗壁的,以捶打方式形成的由口至底的水波纹;另一种是在碗底的,以铸造方式形成的衬托海兽的水波纹。

图片来自网络
碗底的水波纹,是中国传统的纹样,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呈现出旋涡状,显得波涛汹涌,十分有动感。
碗壁的水波纹,整齐平静,被称为“静水横流”,在中国传统器物上从未出现过,研究者推测是受到了西域粟特文化的影响。
这件文物时间是唐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