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 肝囊肿
典型的声像图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无回声区,壁薄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可单发,也可多发,囊肿以单房多见,多房性囊肿的声像图表现为腔内有纤细的分隔。囊肿合并感染或出血时腔内可见弥漫性点状回声漂浮。较大囊肿壁上可检测到少量点状、细条状血流信号。CEUS 表现为三期无增强,边界清楚。
5.2.8 肝脓肿
根据病因分为细菌性、阿米巴和真菌性。以细菌性肝脓肿多见,患者多伴有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外周白细胞增高等症状。超声表现随脓肿各个阶段的病理变化特征不同复杂多样。(1)肝脓肿早期:酷似肝癌超声表现,为边界欠清均匀低回声区,需结合病史和超声连续随访鉴别诊断;病灶内和边缘可测及点状或条状血流。(2)脓肿形成期:边界较清晰囊性病灶,可有不规则间隔,壁厚粗糙,内缘不平整,呈“虫蚀”状,脓液回声表现为无回声至低回声不等。脓肿周壁、间隔以及邻近组织探及较丰富低阻血流信号。(3)脓肿吸收期:脓肿壁和残留物呈杂乱高回声病灶区。此期血流信号明显较前减少,或无血流信号。(4)慢性肝脓肿:杂乱高回声团块,可伴有钙化。病灶内可检测到血流信号。
CEUS 表现: 早期病灶区域动脉期呈边界模糊高增强,实质期无异常退出;脓肿液化后则病灶呈周边环状增强,内部蜂窝样高增强和无增强,可伴有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退出(图1)。早期建议2~3d复查脓肿液化情况,后期根据情况定期随访。
图1 肝脓肿声像图
5.2.9 肝包虫病
根据病原学人体肝包虫病主要有2 种类型,即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以前者多见,后者较少见。超声是诊断和随访肝包虫病的首选方法(图2),诊断要点如下:(1)多有牧区生活史,牛、羊、犬接触史。(2)囊型肝包虫病各型超声表现。囊型病灶(CL):无特异性超声特征表现,与单纯性肝囊肿无法鉴别。单囊型(CE1):包虫囊后壁呈明显增强效应,囊腔可见“囊沙”。多子囊型(CE2):“囊中囊”影像特征,呈花瓣形分隔的“车轮征“或者“蜂房征”。内囊塌陷型(CE3):内囊易脱落、塌陷、收缩内卷,出现“飘带征”或“水中百合花”。实变型(CE4):典型表现为“脑回征”。钙化型(CE5):有典型“蛋壳样”或不规则钙化,伴宽大声影。(3)泡型肝包虫病超声表现为不规则混合回声肿块,与周围界限不清,可伴有液化坏死区和多发各种类型钙化。病灶内部基本无血流信号,周边区可探及条状或短棒状的血流信号,进入病灶边缘处呈“截断状”。CEUS 泡型肝包虫病主要表现为病灶各时相内部和周边无增强;或病灶边缘处虫蚀样等增强或环状高增强,内部各时相无增强。囊型肝包虫病灶则各时相均无增强。条件允许者建议每6个月复查超声。
图2 肝泡型包虫声像图
5.2.10 肝脏结核
为结核病全身性播散之局部表现,患者常同时患肺结核或肠结核。本病较为少见,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临床和影像诊断困难,误诊漏诊率高。(1)肝脏形态正常或轻度增大;(2)超声表现多样,与其不同时期病理特点有关。椭圆形或不规则,早期呈强弱相间混合回声结节。继发干酪样坏死、液化时内部出现低回声区或无回声。纤维期呈强回声。病灶内沙粒状或斑片状钙化为肝结核特征表现。(3)病灶内和周边少量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4)CEUS:呈快进快退,典型表现为动脉期周边高增强,增强范围增大。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增强,中心区始终无明显增强(图3)。治愈后建议每6 个月复查超声,1 年后每年复查超声。
图3 肝结核声像图
5.3 实验室辅助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时,应明确有无肝炎病史,需行肝炎病毒筛查,肝功能检查。疑诊为肝脓肿时,需行血常规及感染性指标的检查。肝脏结核血沉加快,血清抗结核抗体测定阳性、结核菌素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肤试验阳性结果可辅助诊断肝脏结核性病变。肝包虫病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法、点免疫胶体金渗滤法(DIGFA)等,纯化自然抗原Em2-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可确定为泡型肝包虫病免疫诊断的参照比。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2019 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推荐血清AFP≥400μg/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作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也可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特别是对血清AFP 阴性人群。肝脏病灶疑诊为转移者,癌胚抗原(CEA),CA19-9等其他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示原发部位。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8):1770-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