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 “动作喜剧”,估计全球的影迷们,脑袋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名字就是成龙。这位拍戏特别拼命的功夫巨星,在四十多年的银幕生涯里,把香港那种市井生活里的诙谐幽默,和好莱坞的商业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没想到还真就打通了东西方观众的喜好,让大家都喜欢上了他的电影。
港式功夫的 “笑果” 实验上世纪 70 年代的时候,成龙在《醉拳》《蛇形刁手》这些电影里,开创了一种 “痛并搞笑着” 的表演方式。你看他挨打时,那表情丰富得很,挤眉弄眼的;逃跑的时候,不是钻桌子就是翻墙,把传统功夫片里那种 “宗师” 的架子完全给打破了。他这种把 “功夫 + 搞笑” 结合起来的模式,让香港观众眼前一亮。他就跟街头表演杂耍的艺人似的,把长凳、梯子这些生活里常见的东西都当成武器,动作设计特别有生活气息,亚洲观众看了,都觉得过瘾,下饭的时候看更是合适。
到了 90 年代,《红番区》《尖峰时刻》系列电影在北美上映,成龙的喜剧思路又有了新变化。他开始用肢体语言来跨越语言上的障碍。不管是从商场玻璃棚上惊险一跃,还是拿着筷子当武器和人滑稽对峙,他都有意减少台词,把 “倒霉蛋英雄” 这个人设演绎得特别到位。好莱坞也发现,这个东方面孔,在动作戏上能和施瓦辛格这些硬汉硬刚,还特别会用夸张的表情来削弱暴力感,简直太符合家庭娱乐市场的需求了。
进入 21 世纪,成龙拍的《功夫梦》《英伦对决》这些电影,开始主动把东西方的审美融合起来。他不再只执着于 “中国人打老外” 这种老套路,在《神话》里,他穿越古今;在《十二生肖》里,又变成了文物守护者。动作设计里还加入了跑酷、极限运动这些新元素,幽默感也从以前那种市井逗趣,变成了更能让全世界人都有共鸣的对人性的自嘲。比如说在《新警察故事》里,他面对科技犯罪时手忙脚乱的样子,让全球的中年观众都感同身受。
现在再去看成龙的电影,就像是一本文化解码手册。他把中国功夫拆解成全世界都能看懂的 “快乐肢体语言”,用那种不怕出丑的草根精神,消除了文化之间的隔阂。从以前看录像带的时代,到现在的流媒体平台,那些在银幕上虽然被打得鼻青脸肿,却还一直傻笑的形象,说不定就是全球化娱乐里最朴实、最通用的 “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