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刘邦在鸿沟之约后追击项羽,背信弃义,被诟病了几千年。 然而项羽入关后,不仅拒

刘邦在鸿沟之约后追击项羽,背信弃义,被诟病了几千年。 然而项羽入关后,不仅拒绝承认刘邦的关中王资格,还将刘邦分封至偏远闭塞的巴蜀地区(汉王),而将关中的核心区域分割给三位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史称“三秦”。甚至对刘邦动了杀心——项羽为合理化分封,将怀王尊为“义帝”并流放至郴州,后更暗杀怀王,彻底撕毁盟约。这个事件却很少有人质疑项羽,为什么? 文化叙事中的英雄悲剧偏好是重要原因。项羽的失败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勇猛无敌却最终自刎,符合传统文化对“悲情英雄”的审美(如“霸王别姬”的浪漫化)。而刘邦的胜利则被解读为“实用主义对理想的碾压”,其“不择手段”的形象与儒家推崇的“君子”背道而驰。 说白了,就是文学创作中的双标。我一直有个观点:大部分文学作品除了是艺术作品之外,是最不讲逻辑的。它们基本上只讲立场,然后用文字吸引读者,并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立场灌输给读者。

评论列表

生命
生命 1
2025-06-12 22:15
还做得极为成功
生命
生命 1
2025-06-27 15:59
相比枯燥精简的史文,更多受众是情趣性的,角色人物的丰满有张立远比真实重要。
我家住在松花江上
我家住在松花江上 1
2025-07-14 08:13
政治家就没有白的,问题是很多事不能摆到明面上来做,把刘邦封到巴蜀,对外宣称巴蜀也是关中地区,可堵天下人之口,暗杀义帝是暗杀,项羽可没承认自己杀了义帝。就像曹丕代汉还得搞一套禅让流程来糊弄天下人一个道理。鸿沟之盟是白纸黑字的,天下皆知,这是明目张胆的背盟,和孙权叛魏称帝,司马懿的洛水之誓一样是人尽皆知没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