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童年想象正在变为现实
会“说话”的AI玩偶层出不穷
但当孩子们与AI玩具互动时
可能正不知不觉地暴露着自己的隐私信息
销量翻倍
AI玩具成“带娃新宠”
今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的AI玩具销售火爆。深圳某厂商透露,一场直播就卖出52万元,销量环比翻倍。
AI玩具是将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等技术巧妙融合的成果,其核心是一个经过海量数据训练的“大脑”,搭载先进算法,能快速理解指令、识别面孔,甚至解读简单情绪。有些可以作为家庭教师帮助孩子复习功课;有些像是贴心的朋友,陪伴孩子度过独处时光,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个性化的教育和娱乐方式,让AI机器人迅速赢得家长青睐,成为新一代“带娃神器”。
内有超广角摄像头
有的默认“同意”隐私协议
能说会道、善解人意的AI玩具并非完美无缺,隐私安全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过度收集个人数据
有的玩具为了提升产品体验,集成了大量技术模块,如搭载高速网络传输模块,以便调取云端AI大模型算力资源,内置高敏麦克风和超广角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能力甚至强于一些安防监控设备。孩子的语音和行为信息、家庭对话内容,甚至居住环境等隐私数据,可能在孩子、家长的不经意间被采集上传。
数据存储与传输风险
有些AI玩具会默认勾选“同意数据用于商业研究”的隐私协议,或要求开放家庭WiFi共享权限,这些搜集到的数据,一旦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加密措施,就容易被不法分子截取,增加数据泄露的风险。
内容审核不严格
部分AI玩具的内容审核机制不够完善,可能会向孩子传递不良信息;还有些恶意软件可能会通过仿冒正规玩具程序,诱导孩子泄露个人信息。
作为消费者
要提高隐私安全意识
在购买AI玩具时,应选择正规渠道的产品,仔细阅读产品的隐私协议,了解产品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方式。
在使用时,关闭不必要的麦克风、摄像头权限,禁用GPS定位功能,定期检查隐私设置并清理交互记录。
要培养孩子的数据安全意识,教会孩子不与玩具讨论家庭隐私,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