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李鲲通讯员郭慧
夏意正浓,骄阳洒在曹县孙老家镇柳河集村新修的路面上。这条新修的4米宽的水泥路不仅串联起村庄的田野与房舍,也见证了菏泽烟草驻村第一书记李达胜一年多来的奋斗足迹。2023年驻村以来,李达胜以党建为引领,以民生为抓手,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基层治理等领域精准发力,推动村庄悄然蜕变。
扎根基层,实干惠民
驻村伊始,李达胜便与村“两委”深入调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他争取多方资源,推动实施10项惠民工程:新建110千瓦光伏电站和2座涵管桥,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动能;修缮村委办公楼、打造党建文化墙,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依托“兴菏惠农”服务联合会,建成惠民服务中心示范店、标准店及16个服务点,集成物流、金融等便民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便利;协调电力部门推进庄青路充电桩技术升级改造;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为困难群众和敬老院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物资,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彰显烟草行业的社会担当。
产业筑基,激活振兴“新引擎”
柳河集村紧邻“中国汉服第一镇”大集镇,村集体收入长期依赖光伏收益,产业基础薄弱。李达胜带领村“两委”外出考察羊肚菌、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谋划特色农业;同时立足本地林木加工传统优势,推动产业升级。
“我们村林木加工企业年产值超千万元,但数字化水平低。”李达胜介绍。下一步,他计划引进智能设备和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村内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借助菏泽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帮扶资金,筹划新建528平方米钢构车间,吸引汉服加工企业集聚,打造“家庭作坊+集体车间”联动模式。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30余人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以上。
多方聚力,破解治理难题
面对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参与度低等挑战,李达胜以党建破题:发展党员1名、转正1名,培养3名后备干部;组织村民代表、镇村干部和专家召开项目论证会20余次,确保决策科学民主。“每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李达胜说。2024年帮扶项目通过第三方审计验收,资金使用全程公开透明。
2025年,李达胜锚定乡村振兴新目标,以系统性思维谋划村庄发展。他深知基础设施是民生之本,计划在庄青路沿线架设25盏中华多头路灯,既能照亮村民归家路,也能点亮产业发展新图景。面对人才短缺问题,他着手实施“归雁计划”,通过政策宣讲、创业扶持和情感联络,吸引在外青年返乡投身电商创业和特色种植,为村庄注入“源头活水”。在产业布局上,他创新推广“党建+特色产业”模式,组织党员先锋队赴段楼村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规划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品牌。这套“强基础、育人才、兴产业”的组合拳,既着眼当下民生改善,更谋划长远发展,展现出第一书记推动乡村振兴的深谋远虑。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凝聚每一份力量。”自掏腰包购置办公家具的李达胜坦言,“看到光伏板发电、老人用上轮椅、孩子在新修的路上奔跑,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如今的柳河集村,新修的道路纵横交错,惠民服务中心业务繁忙,车间建设如火如荼……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这位第一书记的初心与担当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从“输血”到“造血”,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李达胜的实践印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党建红引领产业绿、治理蓝,希望的田野必将绽放更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