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大理不想回——白族歌唱家苏锦弟速写

文人有话 2024-05-29 07:32:53

这次于初夏时节再次来到大理的洱海边,有幸结识了大理著名白族歌唱家苏锦弟老师。这次大理之旅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大理人、大理文化、大理风情的了解,也就有了这篇以锦弟老师的歌名《爱在大理不想回》的文章。

苍山洱海一带是古南诏、大理国的中心所在,也是白族最大的聚居地,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说其是白族成长的摇篮也不为过吧!

大理的风、花、雪、月孕育了白族这一特殊的民族。下关的风吹散了历史上曾经的纷扰与争斗,培养了白族迎风而上的民族特性;上关的花体现出繁花似锦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白族是那艳丽的一朵;苍山的雪终年不化,滋养着洱海,也孕育着洱海周边的人民,也让白族人用洁白的墙体照壁作为住宅的装饰,喜欢白色服饰的习惯;洱海的月明亮如水,体现了白族人民如水的柔情。因而风花雪月不仅是对大理自然风光的灵动描述,更是白族人民特性的生动体现。

与苏锦弟老师相见恨晚,相谈甚欢。在他身上流淌着白族人文化自信的血液,白族人的民族特性在他口中娓娓道来,犹如让人徜徉在历史与现实时空的穿越中,让人受益匪浅。

锦弟老师说:“我自豪地收下大家评价我的一句话——白族人民自己的歌唱家。”他说:大理这片美丽的土地是生我、养我的美丽家乡,是家乡人民的信赖让我把白族人坚强、直白的个性变成了五彩的音符,让家乡的美、家乡的景、家乡的情走出大理,走向中国,拥抱世界。

他说:大理是歌舞的海洋,孕育了我歌唱的人生。锦弟老师青年时进入大理地方文艺团体,并在国家资助下进入北京中央乐团、社会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梦。后来他于198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常留柱教授,学习民族声乐。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地情,总之怀着对家乡蓝天大地、风花雪月的眷恋,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的苏锦弟婉拒了上海的挽留,回到了家乡的怀抱,而且扎根在了家乡,一直到退休。退休后仍然在歌的海洋中畅游、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坚守。

从交谈中,我更对苏老师做人、育人的品格有更深的认识。一次,出了名的苏老师应邀为大理文旅局培训导游上课。一些导游认为只要唱会了歌就增长了才能,要苏老师教歌,苏老师义正言辞地说到:“我不仅是来教你们唱歌的,我也是来教你们做人的。你看你们,头帕搭在肩上,腰带夹在腋下,白族的脸被你们丢尽了。”纷乱的课堂瞬间安静下来。苏老师用他的一言一行为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导游的职业素养,提升了导游对白族文化的理解和自信。

苏老师是一位真诚的白族汉子,对自己的民族充满自豪,通过他,对民族有一定了解的我,进一步走进了白族、了解了白族。

白族的祖先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氏羌族群。至唐代初期,南诏国建立,白族先民成为南诏国的主体民族。至宋代大理国取代南诏,百越族群、华夏族群的进入,白族先民虽在这一带形成较大聚集区,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逐渐形成白族。这从白族人的语言和风俗中可以看出,白族身上的民族包容性,体现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民族特性。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其中含有藏语、彝语成分,使用汉字。白族住宅建筑中含有丰富的中原建筑文化元素,现一般为三方一照壁建筑形式,大门多为传统门楼形式、照壁为通体白墙,有的写上简单的家风,如“清白传家”等警句。过去的大户人家的传统四合院建筑为四合五天井,即四合院中心除一个大天井外,四角附属建筑还建有四个小天井,这些建筑形式既保留了中华传统建筑形式,又结合大理的气候特点,充分考虑了保温、通风、采光等多种因素而长期形成的建筑风格。

苏锦弟老师扎根家乡,用自己的歌喉和音符宣传家乡。以他受过的良好的音乐专业教育,根植于这片歌舞的沃土,反映民间的文化与艺术。四十余年来,他创作和制作近百首反映大理山川风貌、民族风情的歌曲。它的代表作《白族酒歌》是大理白族地区家喻户晓、人人能唱的歌曲。他几十年来走村窜寨,用真挚的情感、优美的音调,配上家乡如诗如画、让人听不够、唱不够的歌曲,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欢的本土歌唱家。

回遵义后,收到苏老师即兴写下的藏头五言句,在此抄出,以让自己更好地记住大理、记住苍山洱海、记住白族、记住白族歌唱家苏锦弟。

申融大理情, 翔说锦地园。(锦地园为苏宅)

黔北有学子, 苗史细说开。(苗史指本人拙作)

遵义出美酒, 香醇飘四海。

风花雪月地, 芳菲再约来。

另有大理文人诗韵人生闻知后赋诗如下:

颂贵州申翔教授与歌唱家苏锦弟聚首大理

苍山洱海韵荣曲, 贵礼贵神书史篇。

今日两贤丰彩现, 滇黔墨迹秀山川。

总之,一趟大理行是一场尽享风花雪月的浪漫之旅,是一场大理白族的文化之旅。无论是谁、无论你来自哪里,来了大理就会爱上大理,大理是一个来了还想来,来了不想回的地方。

(申 翔)

0 阅读:1

文人有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