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中国,美国实际上是打明牌了!他们把大批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越南、印度这些成本更低的地方。而中国企业为了减少高额关税,也会选择把一部分产能迁过去。表面看着影响不大,可时间久了,那些地方的工业链条发展起来了,自然而然就能慢慢替代中国,实现内部分化,不用动武就能达到目的。 美国这招到底灵不灵呢?他们说要让制造业回流,可实际效果咋样呢?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从 2009 年的 12% 回升到 2012 年的 12.3%,就这么点变化,还比不上中国当年的零头。 而且美国制造业复苏基础特别脆弱,能源繁荣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每年只有 0.1 到 0.3 个百分点,根本撑不起大局。 再加上劳动力短缺和技能错配的问题特别严重,密歇根州制造业岗位空缺率都突破 8% 了,底特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招聘完成率还不到 40%。年轻人不愿意干制造业,宁愿去当网红,你说美国拿啥跟中国竞争? 至于越南和印度,越南这两年电子制造业确实发展挺快,2025 年前四个月计算机及电子元件出口增长 36.2%,对美出口更是涨了 57.6%。可他们的产业链严重依赖中国,80% 的中间品都得从中国进口。 印度呢,基础设施落后得要命,古尔冈和班加罗尔这些大城市看着像中国 90 年代的样子,电力供应都不稳定,空调普及率低得可怜。 劳动力素质也不行,女性劳动参与率比中国和越南都低,社会文化还不鼓励多劳多得。就这条件,想替代中国,还差得远呢。 那中国企业为啥要往这些地方迁产能呢?其实这是企业的生存策略。美国加征关税,逼着企业要么涨价丢市场,要么搬家避税。 可搬家也不是把整个产业链都搬走,而是把组装、加工这些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出去,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部分还留在国内。就像玫德集团,在海外建厂的同时,国内总部还在搞技术研发,通过数字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海外工厂赚了钱再反哺国内。 而且中国企业出海可不只是为了避税,还为了开拓市场、提升话语权。万兴科技在日本有 5600 多家合作伙伴,通过本地化产品和服务打进了国际市场。 有人担心迁出去的产能会培养竞争对手,其实这种担心有点多余。越南和印度虽然承接了部分制造业,但他们的产业升级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越南政府规定,在越自制比例要达到 40% 以上才能拿产地证明,可他们的技术和原材料都得从中国进口。印度想发展制造业,也得从中国买设备和零部件。中国就像个 “超级联系人”,把整个亚洲产业链串在一起。 就算越南、印度的工业链条发展起来了,也得依赖中国的中间品和技术,根本替代不了中国。 更重要的是,中国自己也在变。政府早就意识到不能光靠低端制造业吃饭,这几年一直在推动产业升级。从 “中国制造 2025” 到 “新质生产力”,政策支持的重点都放在了科技创新上。 企业也很争气,华为、比亚迪这些公司在 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2024 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 12.6%,首次成为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 这说明中国制造业正在从 “量” 向 “质” 转变,就算低端产能迁出去了,高端制造还在手里握着。 当然,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越南、印度在低端制造业上确实对中国形成了一定竞争,中国企业得加快技术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政府也得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只要咱们把核心技术攥在手里,把高端制造做好,就算低端产能迁出去一些,也动摇不了中国制造业的根基。 总的来说,美国的算盘打得挺精,但现实情况比他们想的复杂得多。越南、印度想替代中国,短期内根本不可能。 中国制造业正在向高端迈进,而且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做支撑,就算美国再怎么折腾,也挡不住中国发展的脚步。 咱们得有信心,更得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的事做好,美国那点小把戏,掀不起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