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4岁白血病少年突发重症胰腺炎,命悬一线,浙大邵逸夫医院多学科联手为其博得生机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ICU),14岁2个月大的男孩小益在父母和护工的搀扶下,慢慢从床上坐起,挪到床沿,坐在了椅子上。这是主管医生吴银山要求他现在每天做的康复训练。小益看起来精神蛮不错,他偶尔刷刷手机、和同学聊天,偶尔将目光落向门外,看一看2个月来一直帮助他的医护人员。

去年2月,小益被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他一边化疗,一边积极和疾病作斗争。谁知今年2月,第二个化疗疗程即将结束时,他突发药物相关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告急。他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简称:浙大儿院)做了两次手术,情况还是异常凶险。4月30日,小益转入浙大邵逸夫医院,多学科团队通力协作之下,终于把他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

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年

今年突发重症急性胰腺炎

小益出生于丽水,初中之前,他和同龄人一样每天快乐地上学。去年1月,临近初一期末时,小益总觉得腿脚无力,跑步也比不过同学,再后来,脖子上冒出了一个个小血点。奶奶起初以为只是过敏,但过了几天血点非但没有消退,反而密密麻麻布满了全身,奶奶吓得赶紧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打了电话。

在县城医院初步检查后,多项指标均直指白血病。为了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父母赶紧带他来到浙大儿院,骨髓穿刺结果证实为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目前而言,经过规范诊治,儿童白血病预后总体是优于成人的,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浙大儿院5年无事件生存率高达91%。很快,医生为小益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中,门冬酰胺酶是儿童血液肿瘤联合化疗方案中不可替代的药物。一次次的化疗过程虽然辛苦,但小益勇敢坚持了下来;同时,白血病细胞指标逐步归“0”,病情得到了缓解。

就在小益向往重归校园时,意外出现了。今年2月16日,他像之前一样做完化疗,不料没多久,突然出现了剧烈腹痛,还伴随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血压也急剧下降。

经过生化检测、腹部CT等检查,医生诊断是门冬酰胺酶相关性重症急性胰腺炎(AAP),立刻对小益展开了救治。

住进ICU的小益病情始终反复:腹腔持续出血、器官情况不稳定,分别于4月10日、18日做了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性手术,引流的同时清除坏死组织。期间,医生找过小益父母谈话——情况并不乐观,也许要做好心理准备。

4月24日,小益在ICU度过了14周岁的生日,和一墙之隔的父母通了视频电话。一想到最坏的结果,父母的眼泪如同决堤的洪水。

重症医学科牵头,多学科联合治疗

为孩子博得了生机

浙大邵逸夫医院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医院在2016年开创性地成立了以微创理念为核心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中心,每年收治200多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约65%由外院转来。今年2月,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团队入选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并开设重症急性胰腺炎专病门诊。

浙大儿院联系上了浙大邵逸夫医院。年龄小、抵抗力差、血液病重症、血液三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持续减少、腹腔多处感染严重、多器官功能不稳等多重风险叠加,这对于有着丰富经验的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团队来说,依然是不小的挑战。重症医学科主任郭丰主任医师毅然决定收治小益,竭尽所能挽救这个家庭。

4月30日,浙大邵逸夫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将小益转入ICU。同时,重症医学科、普外科、血液科、麻醉科等专家紧急会诊,进行了多学科探讨,展开救治工作——维持患者各器官功能稳定,在治疗重症胰腺炎的同时务必兼顾原发的白血病。

入院当日,放射科介入团队在CT引导下留置多根引流管,引流液呈血性;5月2日,普外科在麻醉科的配合下行腹腔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同时,护理团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当时小益脸部浮肿,眼周和唇周布满了疱疹,眼睛肿得仅剩一条缝,而嘴唇轻微一张,就会渗出血来,嘴唇上都是反复出血再愈合的厚厚血痂。

在所有医护人员的紧密合作下,在家属的支持与配合下,小益的腹腔感染得到了控制,病情日趋稳定,曾经身上的十几根插管,目前仅剩一根鼻饲管。随着身体向好,康复锻炼的强度也逐步增强,父母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希望的笑容。

“80-90%的胰腺炎都是轻症,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症病人比例不高,但往往非常严重。重症胰腺炎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常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疾病,救治非常棘手。由于没有某种特效药,因此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极为关键。”郭丰表示,“根据白血病患者门冬酰胺酶剂型、危险因素和不同方案的治疗强度,门冬酰胺酶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1.5%-18.0%,但大多数属于轻症。像小益这样病情危重且复杂的病人,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目前,他成了我们医院救治成功的年龄最小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希望他早日重返健康。”

郭丰介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M)患者常并发危重症,约14%的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需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历史上,受限于生存率较低,HM患者曾被视为ICU的“不适合人群”。

浙大邵逸夫医院针对HM患者建立了完善的ICU收治及诊疗流程:若患者符合医院通用ICU收治标准,将由重症医师联合血液科医师进行综合评估,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收治;入ICU后,两科室医师共同制定诊治方案。

多年来,双方通过定期学术会议、病例讨论等形式,持续共享学科进展与临床经验,形成了高效的协作体系。这一模式与欧洲专家共识高度契合。此外,医院开展的回顾性研究初步显示,部分血液重症患者的早期ICU介入与其生存率提升存在显著关联,为优化临床决策提供了新依据。

(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