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乾隆八年,华北高温44.4℃,三个月热死超20万人

乾隆八年(1743年),华北地区遭遇“史上最热夏天”,北京气温飙升至44.4℃,持续三个月的酷热,至少1.1万人在京城热死,整个区域死亡人数可能超20万。这场灾难不仅是高温的肆虐,更是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冲击。

从五月末开始,华北就陷入“蒸笼日”模式。清实录记载,京师天气亢旱且酷热蒸腾。7月25日下午3:30,北京测得35.5度拉谋氏温标,折算等于44.4℃。从7月20日到25日,北京每天都破40℃,这是真正的“连续高温地狱模式”。

不仅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全线暴走式“燃烧”。天津县志记载“土石焦化,房瓦融化”,高邑县志说“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人多渴死”。那时的40℃,连空调都没得插,热到扇子都自叹不如。

乾隆皇帝也看不下去了,下令设凉棚发药丸、津贴银两救灾。清实录明确写到:“著赏发银一万两于九门...置冰水药物防病”。皇宫里有五口冰窖、十万块冰,但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行都斗水百钱、杯水十钱”的市场状况反映了水比油贵。

这场高温不仅带来直接的死亡,还引发了社会的连锁反应。草木枯萎,树木叶片发黄,枝条垂死街头。没有冰箱,蔬果烂得比今天不冷藏还快,市场变化让老百姓连吃个菜都成奢求。酷暑背后的干旱更加苛刻,无雨旱情加剧,农田开裂,河道干涸。

这场灾难提醒我们,极端气候的破坏力不容小觑。乾隆八年的“史上最热夏天”,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