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晚期马永盉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盉hé,出现得非常早,大约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开始使用陶盉了。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西周中期以前,盉多为酒器,调和酒味浓淡;西周中期及以后,盉多为水器,与盘组合。
关于盉的形制,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管状长流一出,诸器皆为盉”。虽然简单粗暴,却实在是行走博物馆的好用秘诀。
的确是这样的,虽然铜盉有一些固定造型,但也有不少异形盉。将它们归为“盉”的关键依据,就是管状长流。比如这件马永盉。


商代晚期筒形卣 从左到右出土地依次是:河南殷墟、山东滕州、河南殷墟、山东益都)
马永盉,就是商代筒形卣的改型,在腹部加了一长管流。
马永盉是一件征集品,出土信息不明。但从它来自商代晚期筒形卣的造型,可以推断时间为商代晚期。
而且它的纹样,与上图第三件出土于河南殷墟的筒形卣几乎完全相同。因而可以更进一步推测,它可能也来自河南殷墟。

图片来自网络
马永盉通高25.1厘米,因器腹内底铸有铭文“马永”二字而得名。“马”字非常象形,“马永”~这真像个现代人的名字啊!
其造型为商代晚期筒形卣加一管状长流,迥异于其他青铜盉。
腹身作长筒形,近底下收,饰竖直棱纹。上腹部侧出管状长流,斜向上方。

腹下承喇叭状圈足,上部饰一圈云雷纹,下部外折成阶。

腹上颈部稍向内收,饰一圈夔龙云雷纹,前后各置一浮雕尖耳小兽首。

顶部有盖,外扣器口。盖面隆起,饰斜三角云雷纹,上立菌形钮;盖沿较长,饰尖角向上的三角纹,内填云雷纹。
提梁作绞绳纹,在颈部与器身套合,套合处饰圆耳小兽首。

(左:马永盉提梁套合处 右:半环提梁套铸)
之所以最后说到提梁,是因为博物馆介绍“马永盉的提梁工艺堪称鼎盛期的特例”。
怎么“特例”呢?因为绝大多数的提梁都是半环耳套铸,但马永盉采用的是包覆式结构。据说,包覆式提梁结构的青铜器目前仅有发掘品三件,传世品十余件,十分稀有。

(右:另一件包覆式提梁结构X光图 以资参考)
器身颈部两侧有青铜钉,提梁两端为大半个球状空腔。青铜钉被包覆在空腔之中。

总结一下:这真是一件从造型到铭文到工艺都很特别的器物。
这件文物时间是商代晚期,征集品,出土信息不明,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