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童”田晓菲,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20岁成哈佛博士,出国留学后,28岁嫁给53岁美国老师,婚后甚至立刻更改为美国国籍。 1999年夏天,哈佛大学校园里传出一个消息,28岁的中国女博士田晓菲要嫁给53岁的美国教授宇文所安了。这个年龄相差25岁的跨国婚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更让人议论纷纷的是,田晓菲随后加入了美国国籍。在那个中美关系颇为微妙的年代,这个决定让她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如今田晓菲已经成为哈佛大学东亚系的资深教授,而她的丈夫宇文所安则是美国汉学界泰斗级人物。 说起田晓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天才少女”这个标签。1971年出生在哈尔滨的她,确实配得上这个称号。4岁随父母到天津,5岁就在《天津日报》发表了第一首诗。在天津文联大院里,小晓菲总是安静地听大人们谈论文学。别的孩子早就跑出去玩了,她却听得津津有味。 父母都是文学工作者,家里的书香氛围培养了她对文字的敏感。13岁那年,正在天津13中学读书的田晓菲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录取通知书。北京大学破格录取了这个还在上初中的女孩,让她直接进入西语系学习英美文学。 进入北大后,田晓菲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人,诗人海子。虽然两人年龄相差7岁,但在文学上却有着共同语言。海子鼓励她坚持创作,这份友谊一直持续到海子离世。16岁时,田晓菲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表达对北大的眷恋。这篇文章后来被选入中学课本,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1989年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她先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然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在哈佛,她的导师是著名汉学家斯蒂芬·欧文,中文名宇文所安。这位1946年出生的美国教授,从小就对中国诗歌着迷,是研究唐诗的权威专家。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超乎常人想象。他不仅精通中文,还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德国汉学家顾彬曾评价说:“他是真正的汉学家,他在天上,我在地上。”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逐渐发展成了更深的情感,1998年田晓菲获得博士学位后,宇文所安终于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面对这份跨越年龄的感情,田晓菲最初有些犹豫。但经过深思熟虑,田晓菲接受了这份感情。当田晓菲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时,遭到了强烈反对。父母原本希望女儿学成归国,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贡献,没想到她要嫁给一个美国人。 尽管承受着巨大压力,田晓菲还是在1999年7月与宇文所安结婚了。婚后她选择加入美国国籍,这个决定让她背负了“忘本”的骂名。然而,田晓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她没有因为身在海外就放弃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相反,她在哈佛的讲台上,让更多西方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2006年,35岁的田晓菲成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最年轻的正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涵盖魏晋南北朝文学、手抄本文化、宫廷文化等,学术成果丰硕。 在教学上,田晓菲同样投入极大热情。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越是'难教'的学生,就越是在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 她特别关注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理解中国文学。“如果在未来的世界,只有中国人才对中国文学感兴趣,那岂不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吗!” 与此同时,宇文所安的学术事业也在继续发展。他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学的重要窗口。2018年,他获得了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唐奖汉学奖。 这对学术伉俪经常合作研究项目,田晓菲负责《剑桥中国文学史》中东晋到唐太宗时期的章节,而宇文所安则负责唐代部分。他们的合作展现了跨文化研究的独特价值。 如今,田晓菲已经50多岁,宇文所安也年近八旬。回首往事,田晓菲说跨文化婚姻确实有挑战,但关键在于相互理解和尊重。事实证明,田晓菲并没有因为身在海外就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她用另一种方式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让更多西方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选择,如今看来更像是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在全球化的今天,像田晓菲这样的学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或许,真正的爱国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你为这个国家的文化做了什么。田晓菲用她的学术成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信息来源: 《田晓菲》——百度百科 《北大校友:魅力人生田晓菲》——新浪教育,2008年4月21日 《她13岁读北大,哈佛东亚系最年轻教授,但这不足以概括她》——新浪新闻,2023年1月29日 《宇文所安》——百度百科 《美国顶尖名校正教授中的国人教授名单出来了,你猜到结果了吗?》——知乎专栏 《一位为唐诗而生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七》——国学网 《田晓菲》——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