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潭》构思始于2013年,初稿50万字,历经反复删改,最终定稿为13万字,投稿过程中收到47次退稿。 “希望你在痛苦中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 我并非觉得每个痛苦的人都该成为刘楚昕,也不是说文学创作能治愈一切。 但我始终相信:那些从疼痛中诞生的文字,即使无人问津,也有其存在的尊严。 小说以清末民国时期为背景,从辛亥革命拉开帷幕,以武昌起义为舞台,故事植根于川渝地域文化,也涉及荆州历史。 小说采用三重叙事结构,通过亡灵自述、编辑视角以及女性独白相互交织的方式展开。 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与命运捉弄中的挣扎与无奈,通过讲述历史泥潭里的小人物,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对人心的剖析。 书中套着另一本书——未完成的同名作,形成“戏中戏”结构,极具文学性,还运用了意识流般的画外音,双线人物互为镜像,令善恶相互纠缠。漓江文学奖的授奖词评价其“将文本以自我否定和自我增殖的方式搭建了复调式结构,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稗官野史”。 余华评价道:“刘楚昕的《泥潭》,在亡灵开口那天,历史开始了讲述”。泥潭刘楚昕 推荐好书 泥潭 《泥潭》昨晚终于到货,熬夜看完第一部分,谈一谈读后感吧。 全书第一句“如您所见,我死了”便让我震惊。 正如余华书评写道——刘楚昕的《泥潭》,在亡灵开口那天,历史开始了讲述。 刘楚昕用超细腻的文笔,描述了“我”,也就是第一部分主人公恒丰从自己死亡后的视角,来回顾死亡前一段时间内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导致自己落得死亡下场的前因后果。 在“我”遭遇各个事件后,如果不做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就不会被卷入这场导致自己死亡的事件? 可惜“我”不是死后的上帝视角,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选择,像是命运的推动,更像陷入“泥潭”般难以自拔,只能一步步迈入最终的结局。 《泥潭》故事有为三部分,原本想写内容梗概,奈何字数有限制,后续我将分三篇文,分别对每部分做一个内容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