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美国人一旦破产,基本就没机会翻身?一位居住美国10多年的朋友告诉我,美国的街头的流浪汉,可不全是穷人,他们反而更多的是中产阶级,甚至是曾经的成功人士,破产了才变成流浪汉的,可为什么他们破产后不能重新打拼呢? 美国这个看似繁华的国度,街头的流浪汉并不都是生来贫穷、游手好闲的人。许多人曾是体面的中产,过着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的生活。 可现实残酷得让人措手不及,一次失业、一场大病,或是一笔还不起的债务,就足以把人从高楼打落到街头。而一旦跌下去,再想站起来,难度远超想象。 从年轻开始,信用卡、房贷、车贷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广告和文化不停地灌输“你值得更好的生活”,哪怕靠借钱也要过得像样。 问题是,这样的生活一旦被中断,整个经济结构便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塌。数据显示,大量美国家庭连区区几百美元的紧急储蓄都没有,更别说抵御失业或突发疾病带来的冲击了。 高昂的生活成本则让人几乎没有喘息空间。在纽约、旧金山这样的城市,租一个普通公寓就要三四千美元,再加上保险、税费、日常支出,哪怕是中产也常常入不敷出。 一旦收入中断,法拍、驱逐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美国没有给你留“缓冲期”的文化和制度——房子没了,信用记录坏了,就从此走上下坡路,连暂时歇歇脚的地方都没有。 并且,美国没有全民医保,哪怕只是一次急诊,都可能留下几千、上万美元的账单。更不用说需要手术、住院的情况,几十万美元的费用,哪怕是有保险的,也常常让人负担不起。 教育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负担,学生贷款一背就是几十年,而且法律规定几乎无法通过破产来消除。许多人刚刚大学毕业就已经被债务困住,还没出社会就已被生活埋单。 租房、求职、贷款、办手机,哪一样不看信用分? 而破产记录一旦生成,至少十年都像是贴在你身上的标签,让你举步维艰。甚至一些最基础的工作岗位,也会因为你的信用问题被拒之门外。 美国社会向来推崇个人奋斗,成功是英雄,失败则是个人问题。破产往往意味着失去社会关系的支撑,连朋友都可能渐行渐远。 而身处困境的人,面对的不是同情,而是一种冷漠甚至羞辱。这种文化氛围让许多人不愿开口求助,也丧失了再拼一次的勇气。 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无家可归者蜷缩在街角时,别急着贴上“懒惰”或“自作自受”的标签。他们中有太多人曾试图挣扎,只是现实的绳索太紧,稍一松手便再无回头路。 在美国,失败不仅意味着破产,更可能意味着一整个社会系统对你的抛弃。而那个再起的机会,可能从未真正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