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2年,12岁的段桂秀嫁给了21岁的王金长,新婚第3天,王金长去参军,这一去

1932年,12岁的段桂秀嫁给了21岁的王金长,新婚第3天,王金长去参军,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段桂秀拒绝改嫁,87年后,段桂秀在王金长的墓碑前大哭:“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嫁给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江西于都县的革命烈士陵园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站在一块墓碑前,缓慢地弯下膝盖。   她的手指摸着石碑上三个字,泪水流下来,顺着皱纹滑落,她的嘴唇轻轻颤抖,泣不成声,墓碑上刻着的名字,是她等了八十七年的人。   段桂秀出生在1920年,是赣南山区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她刚出生不久,父母就把她送到王家做童养媳,她在王家长大,从小喝着王家的米汤,吃着王家的饭,跟着比她大九岁的王金长在山里奔跑。   王金长下地干活,她就提着篮子在旁边捡田螺,村里人都说这丫头黏人,从小就只跟着王金长,她认字不多,手脚勤快,话不多,是个寡言又能吃苦的孩子。   1932年,十二岁的段桂秀穿上母亲亲手缝的新红衣裳,坐在竹椅上成了亲,没有吹打,没有热闹,只有几张桌子,几道菜,一块红布挂在门梁上。   新婚第三天清晨,天还没亮,王金长背着一个蓝布包袱站在村口的老樟树下,段桂秀追着送行,鞋底沾着草木灰,她把早上煮的几个鸡蛋塞进他怀里,他留下几块银元说是家里最后的积蓄,这一别,竟成永别。   从那以后,段桂秀开始了她漫长的一生,王金长走后,还来过几封信,说的是部队转移和战场情况,字迹潦草,有些地方看不清,过了一阵子,信不再来了。   村里人开始传,说王金长可能死在了外头,在哪儿都没人说得准,有人劝段桂秀改嫁,说她年纪小,不该这样守着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过一辈子。   她没吭声,只是干活时更用力了些,晚上总坐在门口看天,每年清明,她都自己上山,烧纸叠钱,不管风雨。   她把地里的活都自己干了,别人家男人砍柴、打水、劈柴,她也一个人做,石灰窑在二十里外,她挑着百来斤的灰筐走一天,肩膀上磨出血。   有一次摔了一跤,脚背破了,石灰粉撒一地,她用破布包着伤口,没吭声地继续往家赶,她种菜、养鸡,照顾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小叔子,一日三餐,没落下一顿。   1953年,乡里的邮递员送来一张烈士证明,段桂秀正在院子里喂鸡,纸片被风吹到晾衣绳上,她踮着脚几次没够着,等她拿到手,蹲下捂脸哭了很久。   她不认字,听邻居说王金长是死在了1934年的战斗里,那场仗很惨,几千人死了,尸体也找不回来,她听完后不说话,回屋把那张证明藏在箱底。   她没有再嫁,她认定,没见到尸骨就不算真的走,她把王金长临走前穿的旧衣服洗了又洗,一直叠放整齐,村里修路时挖出过骸骨,她第一个冲上前,挨个翻找,手破了也不停,直到确认不是才离开。   后来她把王金长弟弟的儿子过继过来,给他取名“地久”,她说这名字,是希望把王金长的根留住。   她省吃俭用,把孩子拉扯大,1978年孩子娶媳妇时,她从柜子里翻出那块红布,挂在门梁上,村里人盖房子时都来找她讨块红布,说是吉利。   直到2019年,当地政府整理烈士档案,利用DNA比对找到了王金长的身份,工作人员带着消息找到段桂秀,她当场晕了过去,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要去陵园。   她拄着拐杖,在家人搀扶下走到墓前,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她的眼睛已经看不太清,嘴唇一直在动,那哭声让旁人都沉默了,没人忍心打断她。   她摸着墓碑,一遍又一遍,眼泪流个不停,她说她这一辈子没等错,她没有文化,不识字,也不会讲道理,她只知道,那年王金长走时答应过她要回来,她就一直等,现在,她终于找到了他。   段桂秀这一生,没有过什么风光日子,也没有享过清福,她没有参加过什么大会,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她只是认准了一件事,就用一辈子守下去了,她说,她没有后悔过,如果有来生,她还愿意嫁给王金长。   她现在还住在老屋,屋里挂着一张王金长的画像,是画家根据史料复原的,她每天都会坐在竹椅上看着画像,太阳从窗棂照进来,落在她白发上,静静地照着屋里这段沉默了大半辈子的等待,她终于等来了归宿,她说,她的心安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广网——90年的回响︱一句承诺,一生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