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亚历山大·杜金,俄罗斯地缘政治圈的重量级人物,1962年出生在莫斯科,家里背景不简单,父亲是苏联军方情报官员。这让他从小就泡在战略和政治的氛围里。杜金上大学选了哲学,但不是老老实实做学问那种,喜欢跟教授抬杠,钻研历史和政治理论。苏联解体那会儿,他混迹于莫斯科的地下政治团体,接触过各种激进思想,甚至一度被极端民族主义吸引。后来,他逐渐把兴趣转向“欧亚主义”,提出俄罗斯要联合亚洲国家,对抗西方的霸权。 1997年,杜金的《地缘政治基础》出版,这本书在俄罗斯军事和政治圈火了,成了不少军校的教材。他的核心观点是,俄罗斯得靠自己的文化和地缘优势,打造一个不依赖西方的超级联盟,核心伙伴自然包括中国。杜金留着灰白长须,经常上电视侃侃而谈,挥舞着手里的地图,讲得激情四射。他的言论在俄罗斯右翼和军方很有市场,西方媒体甚至给他贴了个“普京大脑”的标签,尽管他跟克里姆林宫的实际联系没那么直接。 俄乌冲突打了三年,俄罗斯的日子不好过。西方制裁像绳子一样越勒越紧,能源出口被卡,卢布汇率坐过山车,军费开支像无底洞。乌克兰在西方武器加持下,频频反攻,俄罗斯在战场上没占到多少便宜。外交场上,俄罗斯的朋友圈越来越小,北约和欧盟的压力让克里姆林宫有点招架不住。这时候,俄罗斯自然把目光投向中国。 2023年秋天,杜金在莫斯科一场智库会议上抛出重磅话,说如果中国继续在中立这事儿上“和稀泥”,俄罗斯可能得“重新考虑方向”。这话一出,媒体炸了锅,很多人解读成俄罗斯在抱怨中国“不够意思”。杜金的意思很直白:俄乌冲突不是小打小闹,是俄罗斯跟整个西方的生死较量,中国光在经济上帮忙还不够,得更明确站队,最好能在国际场合帮俄罗斯撑腰。 其实,俄罗斯的不满不是一天两天了。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投弃权票,没跟着俄罗斯喊“特别军事行动”的口号。俄罗斯一些媒体和学者急了,觉得中国这态度太“骑墙”,甚至有电视节目公开说,中国不站队等于变相帮西方。杜金的发言就是这种情绪的集中体现,他觉得中国老当“和事佬”不合适,真正的战略盟友得有点担当,起码在舆论和外交上多给点支持。 冲突刚开始,中国外交部就定下调子:尊重各国主权,呼吁对话解决争端,不掺和制裁,也不送武器。中国跟俄罗斯的贸易额蹭蹭上涨,2022年突破1900亿美元,2023年还在涨。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源源不断运到中国,中国的手表、手机、汽车也铺满了俄罗斯市场。但这些都是生意,合作归合作,账得算清楚。 杜金这话听着挺狠,但仔细想想,更像是俄罗斯的压力大了之后的一种“喊话”。俄罗斯自己也知道,中国的中立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中国得保住自己的出口市场、资金安全和全球产业链,还要稳住国内经济。俄乌冲突谁赢谁输,对中国来说都不是核心,关键是别被任何一方绑架,保持主动权才是王道。 杜金的发言没掀起太大风浪,中俄关系还是按原来的路子走。2024年5月,普京访华,两国签了一堆合作协议,涉及能源、基建、科技,贸易额继续往上窜。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进展顺利,中国企业在西伯利亚的矿产开发也投了不少钱。 2024年7月,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重申,俄乌冲突得靠谈判解决,制裁没用。中国还加快了能源进口的多元化,跟中东、澳大利亚的合作越来越多,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种策略让中国在全球乱局里站得稳,既没被俄乌冲突拖下水,也没让西方抓住把柄。中国的中立不是被动,而是主动选择,目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发展空间。 俄乌冲突还在僵持,西方制裁没松口,乌克兰也没停手。中俄关系靠着务实合作越走越近,但中国始终没放弃中立。杜金的“重新考虑方向”最后只是个小插曲,没能改变大国博弈的格局。中俄的合作是利益驱动,不是靠谁喊“够不够意思”就能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