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为了多赚钱养家,陈忠实放弃《白鹿原》15000元的稿费,听编辑的建议用另外一种方

为了多赚钱养家,陈忠实放弃《白鹿原》15000元的稿费,听编辑的建议用另外一种方式计酬,没想到这让他拿到了4550000元,一举踏入百万富翁行列。 陈忠实写《白鹿原》时,日子并不好过。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家大多靠稿费吃饭,一本书能拿几千块就算不错了。15000元的稿费,在当时绝对是笔大钱,够普通家庭过好几年。可陈忠实却没急着拿这笔钱,而是听了编辑的建议,选择了版税这种“风险更高”的方式。 版税啥意思?简单说,就是书卖得越多,作者赚得越多。编辑可能看出《白鹿原》有大火的潜力,但这对陈忠实来说,是个赌注。毕竟,谁能保证书一定卖得好?万一扑街了,15000元都没了。可他还是干了,为啥?因为他得养家,得多赚钱,不能只满足于眼前这点“小利”。 这决定放在当时,真不算常见。那会儿国内出版市场刚起步,版税制还不普及,大部分作家还是拿固定稿费,稳妥为主。陈忠实敢迈这一步,既是迫于生计,也是对作品的信心。 结果《白鹿原》1993年一出版,就火了。不是一般的火,是那种席卷全国的火。读者抢着买,评论家争着夸,连茅盾文学奖都拿下了。这本书不光讲了个好故事,还戳中了那个时代的人心——农村的变迁、家族的兴衰、人性的挣扎,谁看了都觉得有共鸣。 销量蹭蹭往上涨,版税自然也水涨船高。据统计,《白鹿原》后来卖了几百万册,每本按版税算下来,陈忠实赚了455万元。这数字在90年代,简直天文数字。要知道,那时候万元户都稀罕,百万富翁更是凤毛麟角。陈忠实就这么靠一本书,从普通作家跻身富人行列。 这事儿听着像运气,但细想想,没那么简单。陈忠实为啥没拿15000元?因为他算过账。固定稿费是死钱,拿了就没了;版税却是活钱,书卖得好就能一直赚。他不是瞎赌,是看准了《白鹿原》的价值。这本书是他呕心沥血写的,耗了四年多,查了无数资料,改了无数遍。他心里有底,这不是随便一本小说,是能传下去的东西。 编辑干这行,见多识广,能看出市场风向。陈忠实信了这个判断,等于抓住了时代的风口。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陈忠实这故事,其实挺接地气的。谁不想多赚钱养家?可关键在于,他没只盯着眼前的15000元,而是放手一搏。这不是每个人都敢干的。生活中,咱们也常面临这种抉择:是拿个稳当的小利,还是冒点险搏个大的?陈忠实用行动告诉我们,有时候,信自己一把,可能会换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当然,他也不是没风险。如果《白鹿原》没火呢?他可能连15000元都捞不着。但他还是干了,这份胆量和眼光,值得琢磨。 公开资料里,《白鹿原》的销量和版税收入有迹可循。90年代,图书定价不高,一本书也就几块钱,但架不住卖得多。按当时出版业的版税比例,10%左右算下来,几百万册的销量,455万元完全合理。陈忠实后来也说过,自己没料到能赚这么多,算是“意外之喜”。 陈忠实本来不是奔着钱去的。他写《白鹿原》,更多是想留下点东西。可现实是,文学得先填饱肚子。他放弃稿费选版税,既是经济考量,也是对作品的尊重,文学和现实从来不矛盾,反而能互相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