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接见红旗渠设计师杨贵,亲切交谈,嘘寒问暖,笑容满面,举止温柔,合影留念!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在前往郑州参加会议的途中,专列临时停靠新乡,那天早晨,几位地市干部被通知前往列车上汇报工作,名单上特别写了一个名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那时候,林县刚经历了一场严酷的干旱,山泉断流,井水干涸,田地开裂,许多百姓靠刮地皮渗水来勉强维持生计,大炼钢铁运动席卷全国,林县也被列为重点炼铁区域,抽调五万人上山砍树建炉。 这些人原本应该是下田收割粮食、看护牲畜、运送水源的主力,由于劳动力几乎全部投入炼铁,田里无人收割,棉花烂在地里,孩子无人照顾,甚至出现了伤亡事故,杨贵把这些情况一一记在小本子上,准备向中央汇报。 这一天,杨贵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中握着记录满了数据的笔记本,他按指定时间登上毛主席所在的专列,他的神情坚定,但眉头紧锁,车厢里的空气凝重。 轮到他汇报时,他没有讲什么成绩,也没有使用修饰的语言,只是翻开本子,从林县干旱、炼铁失败、民众生活困苦一项项说起。 数据真实,语气平实,他说的每一件事,都是县里干部眼睁睁看见却不敢上报的实际情况。 毛主席认真听着,神情从开始的平静逐渐变得严肃,他没有打断,也没有流露情绪,等到汇报完毕,毛主席让工作人员安排单独谈话,杨贵被带进一个安静的车厢,里面只摆着简单的桌椅和一杯茶水。 毛主席坐在窗边,拿起那本记满字的小本子翻看,逐条询问情况,反复确认数字是否准确,杨贵一一作答,神情冷静,他没说一句空话,只是就事论事地说明县里的粮食产量、人口饮水、树木砍伐等情况。 毛主席放下本子后沉思许久,他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吃上饭、喝上水,树砍光了可以再种,但人命不能出问题。 交谈结束后,毛主席叫来随行摄影师,与杨贵一起站在列车车厢外,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中,毛主席笑容慈祥,杨贵站在一侧,面容刚毅,两人之间没有多余的寒暄,却有一种极为沉静的理解和信任。 回到林县后,杨贵立即召集县委紧急会议,他没有强调自己被接见的荣光,只说了一件事:立即叫停炼铁,组织群众全力抢收秋粮。 命令传达到各个乡村,原本还在山上守着炉子的青壮年被紧急召回,干裂的田地上重新站满了人,玉米被一筐筐挑回家,棉花被重新收拾。 杨贵带着县委干部逐村巡查,白天下地,夜里汇总,他清点了全县的粮食储备,设法把三千多万斤粮食优先分配给最困难的乡村和家庭。 与此同时,林县的水利工作也重新被提上日程,杨贵根据之前的调查,把引漳入林的方案重新提交县委,这条渠需要穿越山脉、凿通岩石,在当时物资极为匮乏的背景下,要靠肩挑背扛完成全部工程。 他没有等待拨款,也没有等上级批文,而是从自己做起,把县里仅有的三百万元储备金全部投入,号召全县群众靠双手开山辟路。 渠还没开工前,他带着技术员和基层干部重走山路,确定线路、测量坡度、计算流量,他把队伍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专人负责一段,山多石硬,工具简陋,很多人手上磨出血泡,用布包着接着干。 杨贵每天都在工地上,群众吃什么他吃什么,住什么他住什么,有一次,他在巡查途中扭伤了脚,医生建议他休息几天,他却第二天一早又出现在崖边。 从初冬到寒春,水渠初现雏形,山上的雪水流入渠中,一点一点注入干涸的田野,老百姓站在渠边看着水流进村,很多人眼眶发红,大家说,毛主席信了杨书记,咱不能辜负。 这场会面不仅救了林县,更唤醒了当时许多基层干部的责任感,杨贵没有利用这次接见为自己谋取升迁,他始终坚持一件事:把水引进来,把民命保住,他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仍然蹲在渠边,修补老化的水闸,改进蓄水方案。 多年以后,这张合影被挂在林县水利局的墙上,变得有些发黄,很多年轻人路过这张照片,并不知道那一天在专列上的谈话怎样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那不是一次普通的接见,也不是一次简单的汇报,而是一位国家领导人与一位县委书记之间最质朴的信任交换。 照片中笑容的背后,是一代人的担当,也是人民群众真实的获得感,杨贵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留下了一条清渠,和一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事求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逝世:离休10年后中央批准其升副部级——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