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1年,一伙日军正准备在渊子崖村大开杀戒,但村民却没有束手就擒,反而联合起来

1941年,一伙日军正准备在渊子崖村大开杀戒,但村民却没有束手就擒,反而联合起来血战1000名日军,打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家园保卫战,共击杀日寇100余头,光荣战死147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冬天,渊子崖村正处在战火的边缘,这个坐落在山东莒南县板泉镇沭河东岸的村庄,一向以民风淳朴、耕读为本,村中有350户人家,主要靠种地为生。   自抗战爆发以来,这一带多次受到日伪军的骚扰,但村民一直坚持守护家园,不肯迁走,那一年,日伪军把目光盯上了渊子崖,试图从中搜刮粮食、征用劳力。   村里收到了一份由敌人列出的物资清单,要求限时上交,村长林凡义在村民支持下,决定拒绝交出物资,并开始组织防御。   村子早年为了防匪筑起了围墙,高约五米,厚一米,四角各建有炮楼,这些工事虽然简陋,却在后来的抵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民们知道日军不会善罢甘休,于是用最快的速度加固围墙,清理巷道,检修几门祖传的土炮,把火药和铁砂准备充足,刀矛锄头也都打磨锋利。   自卫队召集青壮年担任守卫,老人妇女则承担后勤,孩子也被安排搬运石块,填补可能出现的缺口。   12月20日凌晨,日军千余人开始进攻,敌军配备了轻重机枪和小口径炮火,很快就对村子的东北角围墙发动了炮击,不久之后,围墙被炸出一个大口子。   村民用门板、石槽、家什堆成临时屏障,在缺口处死守,敌军第一次冲锋被村民用土炮击退,几名日军被炸伤倒地,随后,敌人改变策略,试图从多个方向同时进攻,集中火力轰击围墙和炮楼。   村民一边组织火力反击,一边派人维修被破坏的防线,有的人用肩膀扛着石块奔向缺口,有的人提着桶装火药为土炮装填,还有的老人把家中铁器砸碎熔化,用来充当弹丸。   林凡义带头守在最前线,每一次敌军逼近都亲自指挥抵抗,他们用土枪对着冲上来的敌人猛射,用长矛将攀爬围墙的日军刺下,有的妇女把菜刀绑在竹竿上当作武器,有的把开水泼向入侵者。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村里巷战极其惨烈,敌军破坏了一段南墙后大批冲入村中,与村民短兵相接,村民用锄头、镰刀与敌人搏斗,在街巷中展开近距离肉搏。   有一家父子两人并肩作战,父亲战死后,儿子继续挥刀,直至力尽,还有几位妇女在后院持刀拼命守卫家人,在敌人刺刀下也未曾退缩,村中最年长的守卫者已逾花甲,仍带伤坚持到最后。   到了傍晚,敌人放火焚烧房屋,试图逼迫村民投降,村庄火光冲天,房屋被焚毁殆尽,但村民始终未屈服。   黄昏时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五团赶到,突破敌军封锁线,从西北角杀入村内,与村民并肩作战,敌军一见援军到来,恐惧失控,开始撤退,在撤离时仍放火烧屋,以图掩护。   这场战斗中,共有147名村民战死,约占全村守卫力量的一半,房屋大面积被毁,原有350多户,九成被焚,根据后来的清点,日军阵亡与受伤总计超过百人,确认击毙121人,另外还有重机枪等装备被损毁。   参与防御的村民中,有的全家牺牲,有的伤残终身,村长林凡义战后瘫坐在残垣废墟上,身边是倒下的战友与乡亲。   村中还牺牲了不少支援村民的抗日干部,其中包括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他们在日军突破南墙时仍坚持指挥,不愿撤离,最终与村民一同牺牲。   这一战斗是民间武装与正规部队协同作战的典型,展现了平民与士兵的共同意志。   战斗结束后,渊子崖村开始重建,在废墟上,村民重新夯筑围墙,把烧毁的钢盔、破碎的枪管和烈士的遗物一同埋进墙基之中。   1944年,村中树起了烈士纪念塔,刻下了242人的名字,其中包括战死的村民与支援的八路军战士。   多年以后,这场保卫战被收录进抗战史料,也成为中国村级自卫战的一个标志事件。   渊子崖村以惨烈的牺牲守住了家园,用鲜血和生命证明,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只要团结一心,也能抗击强敌,这不是传奇,而是一段真实发生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挺起的脊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铁血渊子崖:“中华抗日第一村”的不屈保卫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