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刑部尚书李化熙(下)

开创周村“旱码头”

李化熙一生最大的善举就是在周村代完市税,设立义集,推动了周村市场繁荣。

周村本来有市场,但是秩序混乱。李化熙辞官回乡后,与兄弟们达成一致,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家族实力整顿市场,市场上需要交纳的税,全部由李府承包,不再向客商征收一分一毫。他还请县衙下令禁止市场上任何巧取豪夺、欺行霸市的行为。他向商人承诺,在周村二百里范围内,如果遇到抢劫、货物丢失等情况,由李府负责找回财物,并且分文不取,若找不回,则由李府赔偿所有损失。李化熙的惊人之举,让周村的商人们吃了定心丸,极大地刺激了周村的商业市场。到李化熙晚年,“商大悦,归市者日众,不二十年,拓地列肆者千余家。”

李化熙去世后,他的子孙继续代完市税。他的曾孙还在周村大街北首立“今日无税”六棱石碑,使前来周村交易的商人免除了官府的苛捐杂税和地痞恶棍的敲诈盘剥,享受到免除市税的优惠。

长山知县金鉽撰写的《周村义集记》镌刻在石碑上,对周村市场的兴起,及以李化熙为首的李氏家族的贡献给予了全面记述。李化熙和他的子孙代完市税一直到清朝末年,延续二百多年。周村“零赋税”的佳誉,传遍天下,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于此,使一个仅有三百户人家的内地小村落发展成为闻名天下的“旱码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周村商民为感激李化熙为繁荣周村商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集资在城中为李化熙建祠堂,并决定每年的九月初九在此公祭李化熙,唱三天大戏,挂李化熙画像供世人瞻仰拜祭。

思想与家风

清朝的中央中枢官僚体制,满汉界限分明,国是由皇帝独断乾坤,军机枢密由御前满人贵胄掌控。六部尚书分为满汉两班,汉人名为尚书,其实是在满尚书的监控下工作,本质上处于奴才的地位。作为汉人,而且是贰臣,李化熙的内心是压抑的。他要求告老还乡是真实意愿的表达,他上皇帝的《乞假终养疏》娓娓道来,是真挚感情的流露,也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李化熙具有超越常人的思想境界,其哲学观点异于社会主流观点,其待人接物的理论也与普通士大夫大不同,他说:“种德之事,穷窭则甚难,贵达易矣。盖以居得为之地,乘可为之时,作应为之事,善不善,一翻覆手耳。”他认为,社会风气的好坏,得由士大夫、乡绅来带动,他说:“风俗之淳浇,不在庶姓,亦不在长吏。盖庶姓之力微,长吏之时暂,惟有缙绅,渐积日久,自成俗矣。”他主张众人平等,他与普通百姓交谈甚欢,他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主张读书要明大义,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读死书死读书,他说:“务博学何如熟五经,务修德何如尽人伦。人伦之至,是曰圣人。五经之大,无所不统。其他曲学,何博之有;外于人伦,何德之有。”

李化熙经历过朝代更迭,大起大落,因此,对世间万物包括人生看法较淡。他“性豪侈,喜声色”,家里养着歌舞美姬,笙歌达旦,有及时行乐之思想。同时,他又能幡然悔悟,果断遣散美姬。或许是因为自己是贰臣的缘故,他以释然的态度对待人生,他认为:“恕字终身可行,古人岂欺我哉?尝反求诸己,觉世间人无一为吾所当怨恨者。”

李化熙家族是清朝早期长山县第一名门望族,维护周村市场的安定是依靠其强大的家族势力。从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其高祖以监生身份担任丹阳县主簿开始,其曾祖亦以监生身份担任原武县主簿,其祖父是秀才,其家族人丁兴旺,书声琅琅,出仕者接踵而至。李化熙的母亲宋氏封一品太夫人,享年101岁,有“贞寿坊”,额曰:一品百龄。李化熙兄弟6人,个个出类拔萃,另外还有叔兄弟3人。李化熙有8个儿子5个女儿,另外还有侄子、叔侄20人。以李化熙为首,李家后代有10名进士,其中包括4名武进士。李化熙长子李因之以侍卫官至河东监运司运同;次子李溉之官至滦州知州。李化熙的孙子李斯佺,曾任四川茂州知州、户部员外郎、刑部郎中、云南大理府知府、福建建宁府知府等职,升任福建盐运使时,因为回避叔兄弟、福建巡抚李斯义改任两淮盐运使。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李斯佺殁于任上,他“继先人代输周村市税银两三十余年,各省商贾立碑颂之。”灵柩运回周村时,“阖镇遮道哀迎,不杵不舂。”李氏家族其他支系子孙也全力维护周村市场,如李化熙的叔兄弟李雍熙,是明朝兵部左侍郎史永安的女婿,“周村镇百货所集,官胥倚以为利,公代觅斗夫、秤夫,又为代纳牙行课税,市以不扰,商旅如归焉。”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