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泽米尔·阿万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 农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就巴基斯坦和中国而言,农业是两国保持持久互利关系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落实,中巴继续深化关系,农业已成为两国相互合作、前景繁荣的核心支柱。 虽然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主导了中巴经济走廊的第一阶段,但第二阶段正在迎来一个新时代——一个农业现代化、科学合作、技术转让和贸易扩张的时代。这种转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拥有提升农村社区、加强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和推动巴基斯坦包容性增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生动地证明了中巴友谊的力量和诚意。 历史启示:中国自身的农业革命 要真正了解中巴农业合作的范围和潜力,首先必须重新审视中国自身的转型。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业领域开始。1978年至1984年间,中国成功地使约5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成功并非偶然,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务实的政策改革、对农民的激励、土地责任制,以及最重要的是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部门现代化来实现的。 中国从一个难以满足温饱、粮食短缺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粮食安全国家,最终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这一转变继续为巴基斯坦树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样。尽管进入了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和智慧城市的时代,但中国从未将农业边缘化。相反,它仍然是其经济愿景、粮食主权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 巴基斯坦的潜力: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自愿的劳动力 巴基斯坦拥有超过8000万公顷的可耕地、庞大的灌溉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网络之一)和勤劳的农业人口。然而,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巴基斯坦的农业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过时的方法、低产量、收获后损失和缺乏附加值的制约。这些挑战虽然持续存在,但并非不可克服,尤其是当像中国这样值得信赖和经验丰富的朋友以开放的态度、先进的技术和数十年的经验向前迈进时。 中巴经济走廊(CPEC)第二阶段下的转型伙伴关系 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中巴农业伙伴关系正在取得显著进展。7月3日,中巴优质农业合作发展论坛在伊斯兰堡举行,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研讨会由巴基斯坦中国商会(CCCPK)组织,两国高级官员、专家和行业领袖出席,展示了这一不断发展的伙伴关系的深度、多样性和活力。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公使兼代办石元强在会上发表讲话时明确表示:“中国始终保持开放,与各国一道,加强农业技术合作,分享农产品市场和发展经验。”这种开放、信任、共同发展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深厚底蕴。 中巴农业合作取得的主要成就、成果 三年来,中巴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第一,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九项新议定书:这些议定书促进了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巴基斯坦一直享有贸易顺差;第二,出口多样化:巴基斯坦已成功向中国出口热处理牛肉、新鲜樱桃和冷冻水牛胚胎。这是巴基斯坦出口史上的第一次,表明其满足国际卫生和植物检疫标准的能力日益增强;第三,水牛乳制品:今年2月,巴基斯坦的高价值水牛乳制品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截至6月,已出口655吨,这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为奶农和加工商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第四,芝麻出口:仅在2025年的前五个月,巴基斯坦对中国的芝麻出口就超过了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33%,使芝麻成为对中国的最大农产品出口。这些不仅仅是孤立的统计数据,它们是更深层次结构性进步的指标。巴基斯坦的农业部门正逐渐从自给农业向商业、出口导向和技术驱动的农业发展。 科学、技术与现代化:向最优秀的人学习 中国已明确表示,愿意并愿意向巴基斯坦转让现代农业技术。无论是滴灌、高产杂交种子、温室农业、智能传感器、机械化还是气候适应性作物,中国庞大的农业研究生态系统都可以在巴基斯坦的能力建设中发挥变革作用。 此外,与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合作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培训年轻农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机会。正在开发合资企业和示范农场,测试新技术并使其适应当地条件。 正如巴基斯坦国家粮食安全和研究部联邦秘书瓦西姆·阿吉马尔·乔杜里(Waseem Ajmal Chaudhry)先生在研讨会上强调的那样:“我们认为,公私伙伴关系对于农业现代化和确保未来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这种方法与中国自身的成功经验相一致。在中国,协调的政府政策、私营企业创新和基层参与共同努力,实现了农村生活的现代化。 南南合作的典范 农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部门,也是就业、文化、身份和韧性的源泉。在此背景下,中巴合作正在成为植根于相互尊重、共同挑战和集体目标的南南合作模式。 中国致力于与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说法。正如粮农组织巴基斯坦项目负责人Amina Bajwa女士指出的那样:“这些举措反映了我们对创新、技术转让和可持续农业系统的共同承诺…它们也展示了合作的力量,不仅是政府之间的合作,还有私营企业、研究人员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合作。”。 未来展望:从绿地到绿色经济 展望未来,机会是巨大的。巴基斯坦可以从扩大合作领域中受益匪浅,例如:发展农业工业园区和加工区,以减少收获后的损失并增加出口;发展冷链物流,确保新鲜度,减少变质;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使巴基斯坦农民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发展高产和抗虫品种的联合育种计划;增强中小型农民权能的农业融资机制;推动有机和清真认证,以占领国外的利基市场;此外,气候智能型农业和节水技术是中国经验可以帮助巴基斯坦以韧性和创新性应对环境挑战的关键领域。 培养共同的未来 中巴农业伙伴关系不仅仅是一项双边倡议,它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是团结的象征,也是变革的催化剂。这证明,当各国真诚、尊重和有目的地合作时,就可以克服任何挑战,无论是贫困、粮食不安全还是气候变化。 随着农业成为中巴经济走廊框架的核心支柱,两国都在播下繁荣未来的种子。两国共同培育的不仅是农作物和牲畜,还有梦想、尊严和发展。用石元强先生的话来说,“我们必须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农业发展。”巴基斯坦和中国正是这样做的——并肩作战,手拉手,一个领域接一个领域。让我们继续培育这一绿色联盟,以实现粮食安全、繁荣与和平的明天。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