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招了一个刚刚退伍不久的军人为硕士研究生。实事求是地说,他的基础确实不算扎实。第一次组会让大家汇报文献阅读情况,别人都能流畅地引用外文文献、梳理研究脉络,他却站在讲台上,手里紧紧攥着打印得整整齐齐的稿子,声音带着点拘谨,时不时卡壳在专业术语上,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后来我才知道,他退伍后花了半年时间啃专业书,那些在军营里用惯了枪支器械的手,重新握起笔杆时,指节都因为用力而泛白。有次去实验室,凌晨一点还看见他的座位亮着灯,桌上摊着几本翻得起了毛边的教材,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连公式推导的步骤都标得清清楚楚,像在整理一份不容出错的作战地图。 但他身上有种格外打动人的特质。安排给他的实验任务,从不会讨价还价,只会立正似的答一句“好的,老师”,然后就一头扎进去。有次设备出了点小故障,几个同门围着讨论了半天没头绪,他默默查资料、打电话请教技术人员,蹲在仪器旁调试了整整一天,直到傍晚终于修好,脸上沾着灰,却笑得特别踏实:“报告老师,搞定了。” 他的韧劲在慢慢显出来。起初写的论文初稿逻辑散乱,被我批注得密密麻麻退回去,他也不气馁,拿着稿子逐字逐句地改,还拉着同学一点点抠逻辑,第二次交上来的版本,虽然仍有瑕疵,却看得出明显的进步。有次我随口提了句某个数据可能需要补充,没过两天,他就顶着烈日跑了趟远郊的观测点,拿回厚厚一沓原始记录,说:“老师,您看这些够不够?” 现在的他,已经能在组会上从容地分享研究进展了,虽然偶尔还是会因为紧张加快语速,但眼里的笃定越来越亮。看着他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独当一面地推进课题,我忽然明白,军营赋予他的那些品质——专注、坚韧、对任务的绝对执行力,或许比一时的知识储备更珍贵。他就像一块未经精细打磨的璞玉,带着独特的棱角,却在日复一日的努力里,慢慢透出温润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