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浔江畔大社里厦大学子寻根

集美街道办挂职干部、海西晨报记者谢祯

似火暑期,蝉声已稠。秉“治汇大社·行见八闽”暑期社会实践队旗帜,一众厦大学子,钻进集美大社巷弄,恍如跌入时光夹层。左耳是祖厝门楼燕尾脊挑破青天,右耳是年轻人在新派咖啡馆笑谈。此地血脉,一半深扎七百年宗祠烟火,一半奔涌着不息新潮。

“大哥家的侄女回来了!”此为挂职的我,接座谈会和实践走访通知时,心中涌出的一个画面。厦大公共事务学院、经济学院学生,携“城中村治理”和“经济文化”两个主题而来,拟在浔江畔大社,听潮听涛逐浪。嘉庚先生手植的大学幼苗已成林成木,今日枝叶回探校主故里,寻根把脉,记录巷口风动。大思政研学,在这刻具象化了。

“‘三区融合’(学区、社区、景区)是骨,‘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是魂。”座谈会上,集美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大兴将集美大社百年肌理徐徐剖开,并以学长之身份,寄语学妹们,去发掘、去实践、去调研嘉庚故里的点点滴滴。

而集美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魏茜则给出实在建议:到现场去,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去听,去看去记。

大社文化传承是“根”脉,嘉庚精神是“魂”……集美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朱伟胜则向学子们抛出“大社八有”——大社有根、有魂、有序、有戏、有料、有味、有趣、有爱。言犹未尽处,是治理留白的余韵,是对大社未来的期许。

旧魂要新衣,新潮需旧根。实践队寻访首站,朱伟胜和浔江社区掌门人宋宝玲一道,领学子至嘉庚先生出生地——颍川世泽堂。只见梁柱间陈年蛀孔犹在,却已被新木巧妙弥合。抬头看那古老的榫卯结构,仿佛还能听到151年前嘉庚先生在这里发出的第一声啼哭。

穿梭于大社的文创小店与百年古厝之间,指尖抚过新漆的墙与斑驳的石。文创店玻璃门上,倒映着学子们认真记录的身影;大社戏台前,实践队触摸着文化和时代碰撞的脉搏。当暮色漫过燕尾脊,八本笔记和八个镜头,在咸腥海风中翻动、定格。公共事务学院学子的页间,爬满治理难题的思维导图;经济学院学子的纸页,记录着民宿与小吃店的安静和丰收。然,他们有同一个命题:如何让嘉庚故里的心跳,共振于新时代的脉搏?

离大社时回望,古厝飞檐勾连晚霞,新店灯火次第点燃。颍川世泽堂仍静立巷陌,如一枚温润的旧玉扣,系紧了过去与未来。学子笔记本上墨迹未干,页角却已被海风轻轻掀起。纸页中记录的,是城中村的治理之道,是终在人间烟火处的低语。嘉庚精神之传,在巷陌古早,在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