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眼见为实”,彷佛在说“眼见”是绝对正确的。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大脑就该全盘接收——这话若让神经科学家听见,怕是要当场笑出声来。
因为我们常常忽视了另一个关键点:我们还有一个大脑坐镇后方下达“命令”。眼睛充其量是个“镜头”,而大脑才是自带滤镜、一键PS的“修图狂魔”。
一、大脑的视觉信息处理流水线
“你说什么,我没戴眼镜,听不清”。戴眼镜的朋友一定深有感触。摘掉眼镜时为什么会听不清人说话?这是因为配合耳朵工作的“唇语翻译”—眼睛无法发挥作用,耳朵的工作难度飙升。
假如眼睛看和耳朵感受到的信息不一致,会发生什么呢?心理学家哈利·麦格克和约翰·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观察到,让志愿者观看一段录像中的人做出“ga”的口型,但同时播放“ba”的录音时,大多数人会感知到“da”的声音。
当视觉看到的一种声音与耳朵听到的另一种声音不匹配时,人脑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知。这一现象表明被称为麦格克效应,大脑在悄悄整合多感官信息。
我们的大脑对各种来源、各种格式的“片源”信息如数家珍,会对传输到大脑的各种信息进行删除、剪辑、拼接、转场等等操作,直至修出让自己满意的片子,而素材供应量最大的视觉信息更是“首当其冲”。
更离谱的是,你以为盯着屏幕就能看清每个像素?而真相是:大脑只会保留极少数核心内容,再通过想象力重新脑补出来的!
而且,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大脑的信息加工依赖于某些关键特征。而越是原始的、不过多修饰的内容,大脑反而能更加真实的保留下来。大脑通过快速筛选、补全和重构信息,以最低能耗实现高效认知,但也因此埋下系统性漏洞。
二、颜文字:大脑识别系统的漏洞
原始人的岩洞里先画满了图画,才有了文字。而“汉字”就是一种从图案演变而来的符号。所以相比于文字,人类更早使用的其实是图像,大脑也更适应看图。为什么颜文字(比如(^_^)或(T_T))之类的图案能瞬间传递情绪?答案也藏在大脑的识别系统里。
大量研究发现,识别面孔表情是识别情绪、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即眼睛或嘴巴等区域会对情绪性面孔的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一项来自西南大学的研究发现,对于高兴面孔,个体倾向于通过嘴部进行识别;对于惊奇、恐惧和生气面孔,个体则习惯于通过眼部进行识别。
简陋如"T_T"的颜文字能骗过精密的大脑,正是因为它击中了面孔识别的漏洞:大脑负责人脸识别的梭状回面孔区,也可以对类人脸的视觉形象产生像脸的认知,触发与真人表情相同的神经反应。
我们看到真人表情,会产生什么神经反应呢?就像看别人打哈欠时你也忍不住张嘴一样,看到别人高兴或痛苦,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也会不自主模仿,引发情绪共鸣。而看到颜文字时,尽管它如此简陋,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也会自觉脑补,并不自主模仿,引发真实的情绪共鸣。用5%的能耗,换取80%的情绪传递效能。这种“肌肉-情绪联动”让颜文字的效果直击本能。
总之,颜文字寥寥几笔就能模拟出人的表情或动作,正是利用了人脑的信息识别漏洞,迎合了大脑偷懒的需求——用最少符号传递最大信息量。例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