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1年,21岁的女战士莫林被俘,眼看就要被活埋,敌人问她是否认识莫林。

1941年,21岁的女战士莫林被俘,眼看就要被活埋,敌人问她是否认识莫林。

面对死亡威胁,这位盐城伍佑镇恒丰米行老板的千金,镇定自若地回答:“认识,就是那个戴着白色头巾的老妇人。”

这巧妙的应对,让敌人放松了警惕,殊不知,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农村姑娘,正是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双枪莫林”。她本名姚世瑞,1920年生人,自幼展现出非凡的射击天赋,十二岁时就能百发百中击落三十步外的麻雀,令其父惊叹不已。1937年冬天,日军空袭盐城,亲眼目睹同学惨状的莫林,立下抗日救国的决心。她将毕业纪念册最后一页撕下,工整地抄录了《义勇军进行曲》,这份珍贵的稿件如今保存在南京博物院,字迹依旧清晰可见,诉说着她年少时炽热的报国之心。次年春天,她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带着从家中取走的二十块银元,追随路过的新四军伤员奔赴战场。新四军老战士李国栋在其著作《江淮烽火》中回忆,这位年轻姑娘熟练地拆卸组装驳壳枪的场景,令在场众人印象深刻。1941年冈门镇的反扫荡战斗中,莫林真正声名鹊起。时任新四军一师二旅旅长王必成在其回忆录《东路抗战回忆》中提到,一位女战士以双枪压制敌军火力,这正是莫林的英勇事迹。《新四军战史·盐阜篇》记载,此役她精准击毙六名伪军,从此“双枪莫林”之名响彻苏北。

在一次行动中,莫林被伪军第二十二师抓获,敌人正追捕“戴白头巾的女共产党员”。审讯记录显示,敌方并不知晓俘虏就是赫赫有名的莫林。她再次运用机智,将自己伪装成一个虚构的老妇人,成功蒙蔽了敌人。营救行动的关键在于一个预先设定的暗号。参与营救的交通员周炳生在1985年接受《盐阜大众报》采访时回忆道,听到莫林说“老太婆往东跑了”,他们便明白了这是预定信号。新四军约定,遇险时提及“东边”便指伍佑镇东侧的伏击点。伪军押解莫林向东搜寻时,正落入早已设伏的区小队埋伏圈。令人称奇的是,莫林虚构的“白头巾老太婆”形象,在1943年竟然真实出现。《华中局拂晓报》报道了一位名叫张大娘的妇女,她戴着白头巾,在日伪据点附近伪装成卖鸡蛋的小贩,秘密传递情报。这位模范支援者正是莫林发展出来的地下党员,这段历史巧合令人感慨万千。抗战胜利后,莫林的英雄事迹被改编成淮剧《芦荡枪声》,在各地巡回演出。1951年,她作为模范代表进京,并现场展示了其精湛的双枪射击技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保存的影像资料,记录了她左右手同时击中二十米外靶标的精彩瞬间。据《莫林同志谈话记录》记载,晚年的莫林常说,如果当年多学习文化知识,就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2005年莫林逝世,盐城市委在悼词中特意提及她1941年那次化险为夷的经历。如今,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珍藏着她当年使用过的勃朗宁手枪,枪身上刻录着它参加过37次战斗的印记,却从未伤及无辜百姓。这把枪见证了莫林传奇的一生,也诠释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怀。从富家小姐到抗日巾帼英雄,莫林用行动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她临危不乱的机智,不仅让她逃出生天,更成为抗战史上的经典案例,至今仍被写入各种敌后斗争教材。信息来源:《女枪手莫林访谈录》《抗战文物特辑》《战地救护日志》《华中抗日斗争故事》

评论列表

吐鲁番
吐鲁番 1
2025-07-09 16:20
为什么不拍一部老英雄的电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