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天,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李拓远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拒绝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这个消息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为该校近十年来只有7人获得清华保送资格。 李拓远的班主任和校长都曾劝说他接受保送,但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在高考百日冲刺阶段,他请长假离校,连市质检考试都没有参加。 当年6月高考放榜时,李拓远的名字确实没有出现在国内任何知名大学的录取名单上,周围的人开始质疑他的决定是否正确。 但是7月初,美国大学本科录取结果揭晓。李拓远同时收到了耶鲁、哥伦比亚等9所常春藤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他选择了提供全额奖学金的耶鲁大学。 这是福建省首个放弃清北保送选择常春藤名校的案例,这个选择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和充分的准备。 早在高一时,李拓远就开始自学AP微积分、宏观经济学等大学课程。高二时他的托福成绩达到118分(满分120分),已经具备了申请美国顶尖大学的语言基础。 厦门外国语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国际部当年有23人被世界前50名大学录取。但通过高考体系同时冲击常春藤名校的学生,李拓远是唯一一个。 他的选择反映了当时中国留学市场的变化,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出国留学人数达45.98万,比十年前增长了345%。 北上广深等城市的重点中学开始出现“清北保送生转投海外名校”的现象,但像李拓远这样完全放弃国内高考备战的情况仍然比较罕见。 耶鲁大学东亚招生办主任当时表示:我们需要的是能清晰规划人生的学生,而非仅仅擅长考试的学生,这个评价或许解释了李拓远成功的原因。 李拓远在申请材料中展现出的不仅是优异的学术成绩,还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和国际视野,他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课外活动经历和个人陈述都达到了常春藤名校的要求。 这个案例在当时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一些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精英教育评价体系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 从耶鲁毕业后,李拓远进入麦肯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后来他成为某跨境支付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金融科技领域有所建树。 2023年,李拓远回到母校进行演讲。他透露了一个细节:当年抽屉里其实藏着SAT备考书,但不敢告诉老师,因为担心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接受孩子选择不同的教育路径,而不是一味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好大学”。 这种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李拓远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选择基于对自己能力的准确评估和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 在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思路。适合自己的路径,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