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零售商业生态更加黑暗森林,也是更市场化。什么手段都能用,平台与平台之间,也有商家间的无序竞争。有一些竞争,很大一部分,都是低水平竞争。 除了国家法律法规,市场监管之外的最大原因。一个是背后中国零售业还是非常分散,所以大平台有很大空间去争夺自己的市场空间。那么抢夺市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价格战,这个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至于是平台自己补贴,还是放商家的血,不重要。 一个是意味着各大平台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化竞争力、护城河,因为没有护城河。所以总是有后来者搅局。 从结果来看,阿里确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护城河不堪一击。就很快被拼多多,抖快突破了。京东现在压力也很大,平台现在想躺平都很难,这个也不是国家不让垄断竞争就能结束的。 一个是意味着品牌分散度很高,所谓的品牌护城河很低。又加上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上游供应链完善,应该说供给过剩。给了新商家机会,做品牌的门槛也很低,所以总是不断的有新玩家涌入。 在中国18万亿美元之外还有80亿万亿美元的市场,一旦中国企业找到了突破/复制模式,类似SHEIN这样的,是有很大机会收割海外市场的。没人不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 商家与商家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这种高强度,低水平竞争,是在所难免的。有一个“毛毛虫效应”,能跳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但凡能跳出来看问题,调整业务策略,还是有机会的。大家不要跟着卷。 大平台没得选,商家/品牌有的选,流量思维“死路一条”,产品思维才有一线生机。多思考“结构型机会”,少投机“改良型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