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十年“六马”,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成长史,更是一座城市的转型印记。从“煤都”到“凉都”,从“资源依赖”到“体旅融合”,六盘水用奔跑的姿态诠释着发展的韧性。
当19℃的夏风拂过赛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选手挥洒的汗水,更是一座城市破茧成蝶的生动实践。
记者胡绍山
进入7月,一场接一场的细雨,相继飘落于凉都大地上,润泽着万物,给人一种清新、惬意之感。
此时,从黄土坡到双水城区,沿途的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经营店铺内外,手提购物袋的消费者,面带笑容,朝“家”的方向迈进。
尤其在六盘水市人民广场,奋进激昂的音乐声传来。入眼便是市民及游客轻盈的舞步和翩翩的舞姿。
不少晨练者围着广场边的人行道小跑,映衬出这座“三线”之城,在历经数十年转型升级发展后,呈现出了一派令人赏心悦目的活力之景。
在这里,借“六马”之机、行避暑之旅正成为不少游客的行动之举。
“听说六盘水今年‘六马’将在7月20号举行,我们一家人提前赶过来了;这边气候清凉,风景优美,推窗见绿,居住感很强,很适合避暑。”重庆游客庄晓婷说。
市民黎盛强也给出了几乎同样的答案,他说:“人生之旅,就像一场马拉松赛,没有坚持就不会精彩;十年‘六马’,像一座城市一样,唯有系列健康跑活动,才能给人一份满满的获得感、存在感。”
在黎盛强看来,夏季“六马”给他印象深刻的是,每年参加奔跑的人都很多,赛道很漂亮,大家在跑马拉松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凉都19℃的清凉,还可以品尝到六盘水的各类美食,感受到避暑带来的轻松愉悦。
他直言:“每届‘六马’,我都会在凌晨五点左右起床,然后散步来到广场,感受大家朝‘六马’起点涌入的氛围;尤其看到大家做赛前热身运动,我顿时感觉到人生就得拥有‘六马’般的‘拼劲’。”
站在十年的节点回望,“六马”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六盘水发展的新维度。
随着“六马”蹄疾声渐进,不少人的耳畔,或许早已回荡着数以万计的跑者欢呼声。在这里,人们对于“六马”的向往,依然存于心里,存于“运动”之上。
正如有着三届大众跑经历的广东游客刘亦婷感言:“在六盘水跑马拉松,给我的感觉是,每个人心里或许都有同一个梦想——尽情在凉都19C°的夏天里奔跑!”
八年全勤“六马”的云南宣威跑友叶尤炯也说:“六盘水在每年7、8月份的盛夏举办马拉松赛事,为跑者提供了难得的清凉奔跑体验,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六盘水马拉松从全国“铜牌赛事”,到全国“银牌赛事”,再到全国“金牌赛事”,六盘水马拉松已成长为兼具国际影响力与本土特色的标杆赛事,累计斩获四大类别、20余项核心荣誉,已成为中国马拉松版图中独具辨识度的“凉都名片”。
曾经“一煤独大”的六盘水,在采煤数十年后,逐渐摆脱了对传统资源路径的依赖。
接踵而来的是,这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在转型升级的蹄疾步稳中,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早在2005年8月,六盘水曾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六马”体旅融合赛事,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呼之而出。
今年,六盘水马拉松将以十年为契机,以赛季为轴,通过文化沉淀、服务创新、产业联动,将赛事升华为展示城市精气神的窗口。从“一日竞赛”到“半月狂欢”,从“专业跑道”到“全民舞台”“六马”正以体育为媒,推动凉都从“地理坐标”向“文化IP”跨越,为六盘水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六马’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组合:19℃的清凉气候、专业的赛事组织、澎湃的奔跑激情、多彩的民族风情、可口的水城羊肉粉、烙锅、凉粉,以及‘凉都三宝’之刺梨、红心猕猴桃、水城春茶等地方美食。”叶尤炯一语中的。
“时间新故相推一往无前,奋斗接续发力永不止步。”在六盘水,以“赛”促“转”的体旅融合发展正渐入佳境。
“造”于凉都、“跑”于凉都的国际马拉松经典赛事,将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
一审:徐汝曼
二审:胡绍山
三审:雷钦